折菊寄哀思,雨落思故人。清明将至,又到了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时节。

清明祭扫,连接的是个体与祖先、自然、社会的关系,也给我们带来一个饮水思源、感悟生命的机会。年复一年,大家的祭扫追思方式虽不尽相同,目的却大体一致,即“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这是清明节的本意,也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清明祭扫寄托着深厚情愫,但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文明与安全。近些年,每近清明,各地都会发出倡议书,呼吁大家移风易俗、文明祭扫。但直到今天,在祭扫中焚烧香烛纸钱、燃放烟花爆竹的现象依然常见。且不说很多祭祀用品使用的是不易降解的材料,春季天干物燥、大风四起,任何一个火苗都暗藏火灾隐患。

曾有消防员测试,在风力作用下,不到一分钟,烧纸中的纸屑就可将一旁的枯枝杂草引燃。现实中,全国每年因明火祭扫引发的火灾不在少数。前些天,昌平区一老人在室外烧纸引发一处大件垃圾存放点起火,万幸无人员伤亡,最终被公安部门依法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这更警示我们,谨防小火酿大祸,文明才是最清明。

清明是缅怀的时节、新生的起点,更是唤醒内心情感的契机。这个意义上,领悟节日本身的意涵,远比追求外在形式更为重要。随着时代发展、技术升级,传承了千年的清明节,祭扫形式也在不断革新。鲜花、绿植、黄丝带、水溶祭祀等既不失庄重,也更加环保安全,完全可以成为新的选择。说到底,祭扫关键在心意,只要从爱出发,思念总会跨越时空的距离。如今的年轻人,生命观也在发生变化,更加重视亲人在世时的生命质量,更加珍视活在当下的安心陪伴。相信在一代又一代的移风易俗中,清明将更加“清明”。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清明这一古老节日也在与时俱进。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核。期待更多市民能够以更文明的方式表达哀思,一起为城市的安全护航。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评论员 邱凌【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张力

编辑:钱绯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