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有媒体报道,多名安徽鹿妈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小鹿妈妈)员工反映称,公司全天禁止使用手机、禁止佩戴耳机、没有午休、桌面禁止放置私人物品等;员工超时工作且无加班费、劳动合同被公司单方收走、社保缴纳严重缺失等。严苛的管理规定和对员工权利的侵害行为将小鹿妈妈推入舆论漩涡,引发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抵制呼声。
3月26日,合肥市庐阳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表示,已对安徽鹿妈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立案调查。
目前,小鹿妈妈仅于3月25日对公司午休和桌面物品摆放争议通过媒体作出简短回应:否认“没有午休”和“桌面不能摆放私人物品”的说法,只是“午休没有固定时间”“保持工位整洁”。3月27日,小鹿妈妈品牌部相关人员向媒体表示,目前不对媒体做任何回应。
员工权益无小事
核心争议踩中公众“情绪雷点”
在小鹿妈妈此次风波中,工作细节管控过于严苛等被曝光问题,实质上都指向员工权益保障的缺失。核心争议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01
日常管理上,小鹿妈妈对员工工作细节的管控已远远超出合理范畴,侵犯员工个人私域。例如有员工透露,由于禁止使用手机,自己只能依靠智能手表来维系与家人的联系。再如,强制要求员工在工位就餐,午休及休息时间也不得离开公司。这种对员工近乎全方位的把控,是对员工个人私域的不当侵入。
02
法律角度上,小鹿妈妈的诸多行为已明显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收走员工劳动合同、试用期不缴社保等行为,违反《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要求。此外,公司若无正当理由限制员工外出,也涉嫌违反《劳动法》中关于休息权的规定。
03
员工心理层面,存在“精神PUA”现象。有员工反映,吃饭时戴耳机会被警告、“一个公司都是摄像头”等。对此舆论评价称,“坐牢式上班”不单体现在形式上的控制,也体现在对员工的心理压榨。
企业“沉默”姿态加剧品牌危机
这些漠视员工基本权益、限制员工人身自由的行为,与当下社会倡导的尊重劳动者、保障劳动者权益的理念背道而驰,踩中公众“情绪雷点”,极易被上升为对企业价值观的审视与批判,形成负面传播效应。
然而,截至当前,小鹿妈妈在仅有的媒体回应中所表现出的敷衍、拒绝态度,不仅未能有效平息舆论质议,反而加剧了公众对涉事企业的负面认知。企业回应表现出典型的“鸵鸟心态”,一方面存在避重就轻嫌疑,仅针对午休时间和工位物品摆放这两个争议点作出简单说明,没有对实质上的关键争议点进行回应,难以令人信服;另一方面,“休息时间自由”“只是要求保持工位整洁”的回应与员工曝光的“坐牢式”体验存在明显矛盾,更引发公众对企业认错态度的质疑。
企业内部信息何以外溢至公共空间?
回溯话题的传播路径,此次风波是企业内部政策外溢至公共空间引发舆情危机的典型案例。相关类案亦不胜枚举,此前好利来一门店鼓励员工过度加班的内部通告被员工发布至社交媒体平台,迅速引发对于企业超时加班的讨论与批评;媒体曝光某公司按《黄帝内经》规定如厕时间,新闻一经发布即登上微博热搜;另有网传某公司《关于对未按照要求提交年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人员的处罚通报》文件,对超出或不足公司要求字数的员工做罚款处理,招致舆论批评指责;还有网民发文曝光一公司要求单身员工限期结婚成家,三个季度内完不成的个人要离职,引发广泛关注……
相关案例反映出企业内部信息经由媒体、自媒体外溢至公共舆论场,极易引发企业形象危机的趋势。其中,企业内部管理行为的不合理性为舆情导火索,而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环境则是引发舆论风暴的必要条件。由于社交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广泛性,企业对内发布和对外宣传的界限逐渐模糊,企业内部的观念与文化更容易暴露于公众视野,接受舆论审视。
因此,企业在强化内部信息管理的同时,更需构建正确合理的价值观,确保管理行为等相关准则与品牌形象相符。同时,应建立针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机制,在信息外溢并引发关注的第一时间,及时、坦诚地回应公众关切,积极主动化解舆论危机。
作者:人民在线品牌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崔天琴
编辑:李娅琦 | 责编:朱明刚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