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国春管春耕由南向北全面展开。农业农村部要求,强化全环节技术指导,组织专家揭榜领办样板田、农技人员进村包户,开展单产提升大培训,全面提高增产技术到位率。针对春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中国三农发布策划了《“三郭”话春管》专栏,采访了三位小麦专家郭文善、郭天财、郭进考,为大家答疑解惑。
开春后的小麦管理需要注意什么?为什么现代农业需要科技助力?怎样才能筛选出更为优良的小麦品种?中国三农发布对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进考进行了专访。
小麦的春季管理是一场精细入微的“战役”
开春后的小麦管理是一场精细入微的 “战役”。郭进考每天清晨6点就要下田,仔细查看小麦的生长态势。为了给后续田间管理提供精准依据,他拔起一株麦苗查看分蘖情况。郭进考介绍说,单株麦苗可能会出现七八个分蘖,但最后真正能够发育成麦穗的通常仅有两三个。 对于群体数量不足、播种量较少的麦田而言,早浇水有助于增加麦穗数量。多长一穗能够多打几十斤粮食。 郭进考表示,就当前的观察情况来看,今年河北省的小麦苗情是比较好的一年,为后续的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助力
在河北省辛集市辛集镇西良马村的麦田中,郭进考跟农户了解小麦的情况。他观察到麦田存在缺苗现象,这种情况会导致产量受损。面对农户对后期管理方法的询问,郭进考进行了详尽解答。
当前小麦茎基腐和根腐较为严重,郭进考强调需要提前进行预防:一方面,要进行杀菌处理;另一方面,过几天要再浇一次水。针对该地块群体规模不大的现状,他指出管理应以促进生长为主,由于 “马兰6号” 品种具备良好的抗倒伏性,无需担忧倒伏问题。如果遭遇“倒春寒”,现在灌水是最佳应对策略,可有效减轻冻害程度。
郭进考指出,麦苗稀疏不仅抗旱能力差,还容易滋生杂草。若采用匀播机播种,麦苗生长状况将得到显著改善。他建议农户来年播种时,宁可晚种十天,也必须得用先进播种机。郭进考看到农民可能遭受到损失很着急,他认为农民收入减少会降低种植积极性,只有农民获得更高收益、实现更高产量,国家粮食安全才能更有保障 。此外,郭进考还提到,在有风天气时,严禁用无人机喷施除草剂。风力过大,很容易形成药害。
郭进考表示,科技在农业生产中起到关键作用。农业生产正逐步向现代农业发展。即便生产条件得以改善,若没有好的品种,产量仍然上不去,因为品种是“芯片” 。
挑选品种的过程犹如“沙里澄金子”
为了寻找小麦品种的“最优解”,郭进考及其团队在当地种植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小麦,正在进行筛选试验。在试验田现场,郭进考指出部分品种存在明显缺陷,例如某些品种已经拔节,按照当地生态区的特点,此时拔节偏早。
郭进考表示,今年气候对于春性材料的筛选淘汰极为有利,一般年份表现不出来,因为春季气温偏高会使这类材料长得快。他说,即便经过多年培育,若某一年份品种表现不佳,也只能淘汰。挑选好品种的过程犹如“沙里澄金子”,往往需要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培育一个小麦品种,至少需要十年时间,郭进考深感时间紧迫。为加快育种进程,他决定去南繁,利用温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异地选种。郭进考介绍,每年春节前,团队会把从海南收获的种子带回来。由于在常规环境下小麦一年只能进行一次育种杂交,而在海南种植则可实现一年两次,这极大地加快了育种速度。此外,面对日益增多的极端气候,通过这种异地选种方式,能够提升小麦品种的适应能力,使其兼具抗冻与耐热特性。
在郭进考与小麦相伴的52年里,他成功培育出了33个小麦新品种。河北是水资源短缺的省份,培育高产且耐旱的小麦品种是郭进考心心念念的事。目前,“马兰1号” 在河北省的推广面积最大,该品种根系特别发达,不仅高产,其抗旱节水性能也十分出色,还创造了河北省小麦亩产863.76公斤的单产最高纪录。今年,团队正在开展一项特殊试验,对 “马兰1号” 从播种到收获全程不浇一次水,看它能达到多少产量,节水与高产的有效结合是一个突破。
郭进考坚信,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与新农人的综合发展,实现小麦单产提升是没问题的。
小麦专家的坚守与奉献
郭进考今年74岁,依然坚守在田间地头。他希望用好每一天的时光,培育出更好的新品种。他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每一寸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的小麦。让老百姓能吃上非常好的白面馍馍,这就是我最大的享受。” 这个春天,我们看到了小麦生长的奥秘,它藏在每一块田垄里,每一个脚步里,也在郭老的每一丝白发里。
记者|李璟慧摄像|刘树文后期|赵新宇编辑|乔一茗主编丨蒋琳、黄莉
监审丨钟倩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