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命题,县域经济该如何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径——是囿于资源禀赋的“先天论”,还是敢于无中生有的“创造论”?是重复传统路径的“跟随者”,还是定义新赛道的“领跑者”?

在青岛北部1568平方公里的热土上,莱西正以一次次贯穿理念、产业与治理的“破局”,在特色产业、文旅、民生等领域创造一个个“惊喜”,以此来探寻县域经济的“破局之钥”。

莱西白茶、水产三件套、羊肚菌等乡村特色产业,从无到有,不仅成为“爆款”,也成了富民增收的“金钥匙”;以“莱西周末”品牌为总抓手,聚焦莱西美食、体育赛事、考试经济等持续发力,打出一套“美食+文旅+体育”的高质量“组合拳”,激活全域流量,整座城市升腾起生机勃勃的烟火气;在全国率先探索“名院托管、县域托底”医改模式,实现从“医疗洼地”到“病有良医”蝶变,破解了72万群众看病就医难题……

这只是一个缩影。“县域发展如同围棋博弈,既要在局部创造‘活眼’,更要在全局构筑‘厚势’。”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莱西市委书记周科以“棋道”阐述城市发展理念。

当下的莱西,正以持之以恒的专注与精进,不断带给外界“惊喜”:低空经济“无中生有”,不断抢占发展先机;石墨新材料产业“有中更优”,向百亿级产业集群进发;“莱西经验”的改革基因衍变为乡村振兴新动能,产芝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共富密码”引来全国考察团……在“县域经济2.0时代”的竞逐中,莱西正以“小城要有大作为”的信念,生动诠释着县域经济的“未来时态”。

在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中,担任莱西市委书记第四个年头的周科,向记者细致描绘莱西新一年的思路打法。在他看来,站在“莱西会议”3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莱西要坚持在更宏阔的坐标系中谋划自身发展,善于运用平台思维、互联网思维、扁平化思维等,聚合各方资源,赋能莱西高质量发展,不断攀登新“高峰”。

观愈宏而行若微。“我们将锚定塑造青岛北部协调发展新优势这一目标,聚焦先进制造、食品饮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2+2+1’产业体系,重点发展12个细分赛道,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此为牵引,拿出务实举措,不断引进新变量、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全力推动各方面工作提质增效,让莱西带来的‘惊喜’更多一点。”谈及未来发展,周科信心满怀。

△莱西市委书记周科(邢志峰 摄)

1

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记者:去年底,省政府正式批复莱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了建成青岛都市圈综合性节点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休闲宜居城市三个明确定位。面对这一新定位,莱西如何破题,筑牢战略支点?

周科:这一定位实则是让莱西完成“三个转变”——从承接辐射的“末梢”转变为资源汇聚的“节点”;从产业跟跑的“配角”转变为新兴赛道的“主角”;从生态屏障的“守护者”转变为价值转化的“开拓者”。这与莱西的发展思路和方向相一致,既是我们下步发展的前进方向、更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要求。

要建设“青岛都市圈综合性节点城市”,必须提升产业人口综合承载力,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承接好青岛主城区“外溢”的产业资源,也要成为青岛推动发展资源向北延伸,带动城市发展全面起势的关键一环,系统推进旧城旧村改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等任务,持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更大力度服务和融入青岛都市圈发展。

要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就必须把准新兴产业发展这一关键,紧扣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全力抢抓新赛道,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要建设“生态休闲宜居城市”,就必须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我们将以“莱西周末”为主抓手,以莱西湖、仙足山“一山一水”和大青山、大小沽河、姜山湿地等先天资源为依托,广泛培育民宿、农事体验、露营等多元业态,真正把山水景观资源转化为城市吸引力、人流量,进而带动经济流量。

△莱西加快低空经济布局。

记者:在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成为突破发展的5个新兴产业之一。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机遇,莱西如何以“有解思维”进行产业突围?

周科:当前县域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相仿、问题相似,谁能把比较优势发挥到极致,谁就有可能得到市场主体的青睐,进而实现弯道超车。

要想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机遇,需要我们全面整合各方力量、用好各方资源,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围绕产业链深度布局。

我们将突出精准招商,进一步健全莱西市级统筹、部门镇街协同、专业团队主战的一体化招商体系,发挥好重点产业“链长制”,持续健全完善首谈首报、信息共享等机制,立足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赋予莱西的智能座舱细分赛道,精准招引一批关键项目。围绕优化配套布局,紧盯智能座舱、固态电池细分赛道,瞄准智能化方向,引进一批智能车控、智能电控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引导本土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升级产品,不断完善关键零部件配套,提升整车生产和本地配套能力。通过一系列务实有效的“组合拳”,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壮大。

△位于莱西市的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总部基地生产车间,工人在进行焊接作业。

2

擦亮“莱西经验”金招牌

记者:从实践看,单靠一个点的“单点爆破”,力量还稍显单薄,必须立足全域,握指成拳,形成发展合力。新一年,莱西如何持续优化“南强、中优、北美”发展战略,全面促进高质量发展?

周科:莱西市作为青岛北部重要增长极,必须立足全局,实现统筹协同发展。为此,我们坚持从整体出发、从全局出发,立足南、中、北三处不同地理优势,抓住重点、分类施策,全面促进高质量发展。

深化“突破姜山”行动。围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持续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姜山湿地总部港、人才小镇等项目建设,提高综合承载力。深入优化南部强镇产业体系,用好“飞地”等方式,推动更多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等优质企业项目导入。

推动“主城崛起”行动。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面向周边区域开展商品房推介,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坚持向存量资源要增量,深化亩均效益评价,坚决避免“圈大建小”“圈而不建”等行为。深度盘活工业地产、闲置厂房等,打破镇域、统筹利用,推动产业集聚成势、抱团发展。

实施“北部振兴”行动。持续放大北部生态优势,做好休闲资源串联、消费业态配套,引进更加多彩缤纷、形式多样的赛事活动、文旅活动。立足北部甜瓜、葡萄等特色产业优势,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延伸开发更多特色体验场景,持续为“莱西周末”品牌赋能。

△游客在莱西九顶庄园露营。

记者:今年将迎来“莱西会议”35周年,莱西将如何持续擦亮“莱西经验”金招牌?

周科:今年正值“莱西会议”召开35周年,研究好、实践好、推广好“莱西经验”是我们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从三个方面入手。

以“莱西会议”召开35周年为契机,全面深化基层党建理论研究,成立“莱西经验”研究会,高标准运营青岛农村基层党建学院,建设覆盖全国、具有青岛特色的综合性教育实训基地。常态化开展村级组织班子调研,每个新村配备3—4名后备力量。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规范化运用市镇两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及线上平台,全力维护农村稳定安宁。

优化“三维联建”共富模式,扎实推进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等17项改革试点任务。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后进村包联“五个一”行动,争创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牢牢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加快成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协会,扎扎实实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全面壮大莱西白茶、“莱西水产三件套”、羊肚菌等乡村富民产业。持续拓展“莱西有礼”品类规模,“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增强镇村“造血”能力。结合“莱西周末”品牌建设,重点聚焦环莱西湖区域建设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配套举办马拉松、自行车赛等赛事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

△莱西产小龙虾喜获丰收。

3

做好“莱西周末”大文章

记者:近年来,莱西把“文旅+”上升到战略层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秀出全域文旅新风采,如何解读 “莱西周末”的品牌密码?

周科:莱西,素有“青岛后花园”之称,是青岛北部独特的生态腹地、休闲佳地,15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满目皆风景、无处不风情。

针对文旅市场新动态、新趋势,莱西市跳出局部看全局、跃出小众看大众,广泛调研,深入谋划、顶格推进、不断创新,持续擦亮“莱西周末”品牌,不断打造旅游消费新热点。我们高起点、高站位,谋划推进“五湖联动”,打造“公园水城”,聚焦改造升级了月湖公园,开发了青山绣湖、龙泉云堤等文旅新场景,备受市民游客欢迎。

“因体育赛事奔赴一座城”,成为当下的新时尚。莱西坚持以赛惠民、以赛兴业、以赛营城,去年举办第26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等各类赛事活动180余场,吸引全国各地游客10万余人次,同比增长40%以上,拉动餐饮、旅游、酒店、商超等消费大幅增长,将体育赛事带来的“流量”有效转换为消费“能量”和经济“增量”。

我们精准发力考试经济,发挥考试的溢出效应,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又一支撑。今年,我市还将承接教育系统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全国普通高等成人高校招生考试等8大类16场考试,预计外地考生将超过4万人次,拉动消费1亿元左右。

我们重点聚焦“美食”这一拳头产品,充分发挥“美食+”效应,提升“莱西美食”“莱西有礼”知名度、美誉度,依靠舌尖上的味蕾,迅速打开大市场,延伸“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外国游客在莱西市水集街道产芝村游玩。

我们努力做好场景关联,贯通“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在举办体育赛事、文旅活动乃至大型考试的同时,解锁其他消费场景。

莱西将以“莱西周末”品牌为总抓手,打出一套“美食+文旅+体育”的高质量“组合拳”,不断激活全域流量,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觉得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未来这座城市就是一座生机勃勃、热气腾腾的城市。

记者:作为财政基础相对薄弱的县级市,莱西在民生保障和转型发展方面面临双重压力,如何用小财政办好大民生?

周科: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近年来,我们聚焦教育、医疗这些民生关切,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小财政办好大民生。

在医疗卫生领域,我们下大气力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在全国率先创建“名院托管 县域托底”模式,通过城市三甲医院托管县域医共体的形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断提升县域医疗水平,为全国医改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探索,72万群众看病就医难题有效破解。短短不到两年,医改成果加速涌现:莱西医改从3000多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标杆实践案例”;入选全省2024年财政支持县域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提升项目;莱西医改经验入选“2024健康中国实践案例”;莱西市荣获山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样板县……

当下的莱西,教育领域改革也如火如荼。我们锚定“学有优教”,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理念,全面启动新一轮教育改革,系统构建横向校际协同、纵向学段衔接的县域教育体系,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职称改革、职普融通等改革举措,全面实施学校硬件提升、名师名校提升、爱心基金壮大等“六大计划”,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能力更加过硬,129个学校急难愁盼事项全面解决,莱西教育也走上一条“破局而立、向新而生”的蝶变之路。

记者: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莱西而言,怎样破解县域人才短缺难题、尤其是吸引年轻人才?

周科:我们将切实做好人才引、育、管、用全链条工作,不断以人才动能优势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围绕联动引才,深入开展“红色合伙人”“银龄专家”招募等行动,面向全国公开招募优秀退休(离岗)名医、名护、名师等各类专家,提升全市教育、医疗等行业技术技能水平。发挥青岛副处级以上退休领导在建言献策、链接资源、宣传引导等方面作用,为全市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银发”力量。用好用活第三批“博汇莱”高校博士人才资源,持续放大“科技小院”人才集聚效应。

△莱西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公园水城”。

围绕多元育才,聚焦“2+2+1”创新型产业体系需求靶向引才,实施“专技人才企业定制”计划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留莱”计划,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抓住直播电商发展势头,培育一批专业型直播带货人才队伍,以电子商务为乡村振兴赋能。

围绕诚心暖才,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开展“一对一”和“组团式”跟踪服务,提高人才服务效率。积极申报“山东惠才卡”“青岛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进一步扩大“政策找人”机制覆盖面。推出“青春有约”莱西青年交友品牌,构建青年人才近悦远来、安居乐业的发展生态。

记者丨锡复春 李德银  编辑 | 沛沛

来源 | 观海新闻客户端、青岛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