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韦维

近年来,二手奢侈品消费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市场规模持续扩大。3月31日下午,成都武侯区某酒店内,来自成都、重庆两地的60余家二手奢侈品商户,将酒店三层客房改造成临时交易场所。每个敞开房门的房间内,香奈儿、爱马仕等国际大牌箱包、劳力士等名表以及高端服饰铺满床铺和书桌,形成别具一格的"移动卖场"。

3月31日下午,商家的房间内,床、地板和书桌上堆满了大牌包、腕表、名牌服饰等进行展示和买卖的二手奢侈品。

3月31日下午,武侯区一酒店内,来自成都和重庆共60余家经营二手奢侈品的商家互相“串货”。

记者走访发现,现场呈现鲜明行业特征:既有十几人围聚砍价的实体交易,也有网红主播用双语进行线上直播带货。这种类似行业展会的"串货"交流会,实则是二手奢侈品行业的特殊流通模式——同行间通过逐个房间选货、换货,实现商品资源的优化配置。

房间内,商家们挑选各自心仪的二手奢侈品。

主播线上带货卖货。

在九眼桥经营50平米门店的资深商家黄瑜,其房间内几十只标价数万至数十万元的名表格外吸睛。从业9年的他告诉记者,约10年前代购兴起时新奢市场更活跃,如今消费者愈发理性,高性价比的二手商品更受青睐。这种理性消费趋势也影响着行业交流方式,"以前在五星级酒店会议厅办展,现在更倾向这种接地气的'串门'模式。"

3月31日下午,二手奢侈品商人黄瑜为同行介绍带来的二手大牌腕表。

采访期间,黄瑜夫妇不断接待同行选货并互加微信。他坦言,受消费下行影响,近两年收益较前几年减半。记者观察到,一小时内他们售出几只箱包,但高价值腕表尚未成交。

来自重庆的95后商家龙女士则收获颇丰。她携带的大牌包袋在两小时内成交近十只,同时也"收入"多件心仪商品。其手机不断响起的支付宝、微信到账提示音,印证着交易的活跃。2021年以80万元启动资金入行的她,至今记得首单生意:一只香奈儿包"左手进右手出"净赚7000元。"那时主要靠信息差和鉴定能力,现在市场扩大后利润空间明显收窄。"

堆在房间床上的二手大牌包。

值得关注的是,现场从业者以90后为主,交易过程简洁高效。商家透露,通过"串货"回收的商品将经过专业检测、保养或翻新,再以亲民价格或稀缺款式推向市场。这种流通模式不仅形成完整产业链,更让二手奢侈品实现价值再循环。据介绍,成渝两地每月都会举办此类规模的交流会,助力商家优化货品配置、拓展货源渠道。

谈及行业发展,商家普遍认为市场扩容伴随竞争加剧,同时存在假货泛滥、价格混乱等痛点。"希望从业者坚守诚信,少些套路,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多位商家建议消费者,购买二手奢侈品时优先选择实体店,通过专业鉴定保障消费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