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若晔 任紫鑫 绵阳观察 付乔崧

“杭州六小龙”,给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产业园发展带来哪些启示?川观新闻记者专访了绵阳科技城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申泽。

记者:“杭州六小龙”在技术突破和产业生态上备受关注,您认为它们对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产业园建设有何启发?

申泽:“杭州六小龙”在技术深耕与生态协同上的经验,为我们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也将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保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与劲头,布局建设“线上+线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下大力气抓好协同创新,加强国内外顶尖高校、团队、人才与区内创新主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做大机器人产业集群。同时,加大力度发展资本市场,充分发挥政府激励资金作用,建好“种子+天使+中试+产业”基金体系,完善私募、保险、担保、租赁等市场工具,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对标全国标杆城市创一流生态,做优政务服务,做实企业服务,常态化开展“朋友圈助企”“创享汇”等纾困活动,加大力度在用工、用能、市场拓展、要素保障给予企业“保姆式”服务。

记者:“杭州六小龙”的研发总部多位于长三角,新区机器人产业园引入的企业多以市场拓展和产品测试为主。怎样看待这种“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模式?如何吸引企业将研发环节向西部转移?

申泽:“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模式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阶段性选择,既可利用东部技术势能加速西部场景验证,又能通过本地化测试降低企业市场拓展成本。但长远看,需推动研发环节西迁以增强产业根植性。

我们将多措并举吸引研发资源,一方面突出差异化定位,依托在绵大院大所大企科研优势,重点布局特种机器人、核工业机器人等“人无我有”的细分领域,与其它地区形成错位竞争;另一方面,构建“硬支撑”生态,强化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牵引作用,打造“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工程转化-创新产品商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另外,还将强化政策牵引,利用新区七条专项措施政策,设置研发费用等奖励政策,对建设研发设施等给予补贴,激励机器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并加速研发成果在新区转化落地。创新实施“先投后股”改革,设立50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技术团队+资金市场”方式吸引先进技术成果在科技城新区转化。

记者:如果向全国机器人企业发出邀请,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产业园能为企业提供哪些独特价值?

申泽:新区正加快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和完善产业链,立足“四链融合”搭建产业框架,创新形成了“五个一”产业发展模式,从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给予企业全方位的支持。

我们拥有乐聚等50余家机器人及产业关联企业,“大脑+小脑+关键零部件”体系初具雏形,已成功创建“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四川省智能机器人创新型产业集群”,企业聚合成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企业之间可以通过深度嫁接、相互赋能,实现降本增效、抱团发展。

我们还设立了机器人研究院,搭建起公共技术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成立了中试服务公共平台,聚焦机器人产业中试关键环节,提供工业设计、实验、 验证、样品制造、检验检测等一站式服务;设立了1亿元中试基金、超70亿元产业基金为机器人企业提供金融保障;建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共实训基地,为机器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保障;开展了“机器人+”应用推广行动,为机器人企业开拓应用场景,助力企业产品走向市场。

我们建设了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不仅可以给机器人企业提供优良的研发、产业化场地,还配备了机器人创新馆、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机器人训练场、办公及生产空间等多种功能分区,全方位为机器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此外,我们还大力开展营商环境优化行动和青年友好型园区建设,既用心用情服务好企业,又用心用情服务好企业的青年人才,解决企业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