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观察 张梦露 陈治吏

3月18日,位于宜宾三江新区的四川辰海数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辰海数科)研发部,Java工程师李歆正与团队成员围坐一堂,热议项目方案。“基于单目相机的动态场景特征提取,我们要进一步优化算法融合方式......”办公室内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今年28岁的李歆,毕业于四川轻化工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大学期间主攻视觉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领域,是土生土长的叙州人。2023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怀揣着对家乡的热忱,李歆加入了辰海数科,负责后端研发,并从事视觉算法、行业领域大模型等相关研究。“刚毕业时,宜宾数字经济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我专业契合的公司寥寥无几。”这些年,李歆见证了宜宾数字经济产业的蝶变,感受到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

如今,李歆所在的专利研发团队,获得了三项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移动机器人室内定位方法”从研发到授权仅用8个月,刷新了公司专利转化速度纪录。

“移动机器人室内定位方法通过利用机器人上搭载的单目相机,对室内环境图像进行特征点提取等,来解决现有技术在定位过程中发生运动轨迹漂移的问题。”李歆介绍,该方法融入了 “光流-IMU紧耦合算法”,通过计算光流得到相邻两个图像帧之间特征点的匹配关系,提高了动态场景特征提取的准确性,解决了昏暗环境下机器人定位难题,能更好地使移动机器人完成室内场景的定位与建图。“该技术相比于激光雷达定位成本更低,将应用于智慧农业技术领域。”

每天早上9点,李歆准时到达工位,上午处理前后端开发问题,下午调整行业大模型的训练参数,工作充实而忙碌。“宜宾构建了‘政策—平台—产业—服务’全链条吸引力体系,为专利型人才提供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落地的全方位支持。”李歆说。

工作中的李歆

李歆快速成长也得益于公司对“本土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前段时间,李歆与同事前往广州、深圳等地,考察学习生产生活机器人、无人机等高新企业,拓宽了视野。“公司会定期邀请成都等地具有知识产权资质的公司来给我们进行培训,解答相关问题。还会定期组织研发人员到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考察培训,让我们能够接触到前沿的技术和理念。”

辰海数科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公司研发部有27名研发人员,通过部分模块委外开发的方式,组建起稳定开发团队近百人,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已形成“专利池”效应,累计获得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软件著作权27个,ISO证书5项。

宜宾的“数字磁场”正在产生裂变效应。数据显示,近年来,宜宾数字经济领域专利型人才数量和数字经济相关发明专利逐年递增。究其原因,一方面,宜宾成立“数字经济人才学院”,每年培养超1000名数字技术人才,实现产学研闭环;另一方面,宜宾持续释放政策红利,通过发布“宜宾英才计划”,为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每月提供1000-3000元岗位补助,叠加研发成果转化奖励,实现引才、用才、留才。

创新生态结出硕果。2024年,宜宾数字经济规模超600亿元,连续两年跻身全国数字百强市。宜宾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宜宾将继续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数字治理等前沿方向,依托基础设施、人才储备和政策创新,打造西南地区数字经济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