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楠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戴着专业耳机的学生正记录声波频率变化,一群人围在助听器调试设备前热烈讨论……这是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的日常教学场景。

3月6日下午,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的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举行。

开班仪式。魏冯 摄

沉浸式实训,把“听力康复中心”搬进课堂

走进听力康复产业学院,仿佛踏入一个微型听力康复中心。标准化听力实训教室外贴着“耳科一般检查室”“听觉评估室”“助听器验配室”,各类现代化教学设备令人目不暇接——从专业的耳镜检查仪器,到先进的听力测试系统,再到助听器验配的全套工具.....

耳科一般检查室进校园。魏冯 摄。

“从顾客接待、咨询、检查,到试戴验配调试,我们模拟了整个助听器验配的流程,让学员们在学习中就能积累实践经验,每一个环节都一一还原。”博音听力集团培训经理、产业学院企业方院长李玲兴奋地透露:“我们的课程设置极具前瞻性,最新研发的AI验配系统、远程调试平台这些行业尖端技术,都已巧妙融入教学体系,让学生们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

据悉,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是四川省唯一一家开展助听器验配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第三方机构,这意味着学生们不出校园,就能参与认证。等他们步入社会,已然手握行业资质证书,实现学校教育与职场工作的无缝对接。

“想把声音的温暖带给外婆、带回凉山”

经过严格选拔,目前,听力康复方向班完成首届招生——53名来自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康复技术系的学生脱颖而出。

6日下午,听力康复方向班第一位授课教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听力中心主任冯艳梅在该校学术报告厅向学生们分享了行业的广阔前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听力健康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助听器消费市场之一,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年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在学院教室里,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的2023级康复治疗技术大专1班学生付雨洁正全神贯注地听讲。她谈到选择方向班的初衷:“我之前从未听说过这个行业,和老师交流得知行业前景广阔,专业人才紧缺。”她说,听了老师的课,才知道听力康复涉及医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尤其是看到助听器从那么大变成现在这么小,希望把所学技术带回家乡,给家乡的老人、小孩和同龄人带去声音的温暖。

同样来自2023级康复治疗技术大专1班的刘陈,提及初衷,满是对家人的关怀:“我外婆有些耳疾,但家人不太重视。听了老师讲授,我才意识到其中危害。我想先帮外婆去正规机构配上合适的助听器,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更多老年人宣传,让他们接受并正确使用助听器,为社会贡献力量。”

从“职业后培育”到“产教融合” 填补听力健康人才洼地

谈及当下听力康复行业的现状,冯艳梅老师感慨万千。“很多人对听力的预防、干预和治疗,既缺乏足够重视,了解得也极为片面。实际开展干预工作时,我们常常遭遇各种阻力,很希望患者能树立正确理念,积极认可并接受我们的专业服务。”冯艳梅认为,目前,听力康复行业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西部地区。很多从业者都是“职业后培育”,知识体系不够系统,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院长、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发起人张先庚则用几组数据深刻揭示办学初衷:全国65岁以上老年性耳聋患者达1.2亿,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约1‰—3‰,全国注册听力师仅1万余人,按国际标准却需30万专业人才,现有掌握听力学、康复医学和智能辅具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足5%。

“成立产业学院是应国家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需求,也是卫生行业发展所需,更是听力障碍患者的急切诉求。”张先庚表示,学院将借助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强大合力,构建“教育+康复+研发”三位一体平台,实现从招生—培养—就业—毕业后教育为一体的闭环人才培养链。计划未来五年内,为行业输送500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出既精通康复技术知识,又熟练掌握听力康复技术与智能辅具使用的复合型人才,填补听力康复人才洼地。

冯艳梅透露了对产业学院的期待:“实践教学中,我们会将最新产品技术融入培训,让学生尽早接触行业发展动态,将技术更好地开发应用。教学团队中,我们引入临床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老师,课程设置也融入行业新技术,像人工智能、远程调试、视觉和听觉结合等技术,研发与应用阶段的成果都会融入课程学习,让学生参与研发,接触行业最前沿。”

这个全国首创的产教融合试验,正在为“银发浪潮”下的听力健康事业培育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