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唐泽文 曹凘源
这个长得像“汽车”的飞行器真的飞起来了。
前两天,马斯克参与投资的阿莱夫航空公司的可驾驶飞行汽车,在城市空地完成首飞。媒体报道的视频中,这辆汽车缓缓起飞并从一辆SUV头顶掠过。
阿莱夫首席执行官吉姆・杜霍夫尼发文称,这是一辆真正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汽车的首次有记录且可验证的飞行。目前这款名为Model A的产品已获3300个订单,计划2025年四季度量产交付。
从模样上看,它确实长得更像一辆“汽车”,车身、车型、车轮胎都有。从纵向的视频看,它的旋翼藏在车身之内,蜂窝状的车体结构让空气能顺畅进出,以保证其动力。
一辆“车”真飞起来了确实很酷,不过外界的评论却并非完全看好。
一方面是其高昂的售价:约217万元人民币,这注定其不能成为一款适合大众出行的交通工具。
另一方面,是对技术的担忧。比如从这个角度看,你会不会觉得,以车的标准看,它有一些单薄?要真发生路面交通事故,这样“空旷”的车身结构,能否顶得住?
毕竟,Model A核心参数仍未公开,其技术成熟度还存疑。
与美国企业聚焦“陆空两栖”设计不太一样,国内的电动飞行器更聚焦“空”。需要“陆”的时候,也是通过分体式设计,让“正儿八经”的车来完成。从形态上来看,“料”更足,踏实感也更强一些。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价格也更亲民。以小鹏分体式“陆地航母”为例,售价70万元,预计今年正式面向全球发布和预售。
整体来看,国内外的企业各有优势。比如美国FAA适航认证体系成熟,再叠加硅谷创新生态与资本优势,他们有机会推动全球技术标准化。但其在城市空域管理方面仍面临隐私、安全争议。
我们则强在场景落地与政策协同。《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规明确了空域划分。同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也能让我们通过政策试点快速形成应用场景。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2050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达9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2.1万亿美元。
此外,成本优势也是关键。目前,飞行汽车的电池价格仍是核心瓶颈——其电池成本占整机30%—40%。中国在电池产业链的全球优势,或许可以加速突破这一瓶颈。
飞行汽车领域究竟谁能走在更前面,现在还无法断言。毕竟,这个领域的崛起,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革新,更是低空经济从技术创新到产业普及的系统性变革。
技术、政策与市场的三重共振,将决定其能否从“富豪玩具”蜕变为“大众出行选择”。
这一赛道中,我们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发挥场景落地的比较优势;而欧美则需以更开放合作的姿态,来平衡安全焦虑。
飞行汽车的影响还不只停留在交通出行这一个领域。应急救援、物流配送、低空旅游等众多场景都将因其改变。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电池技术、航空材料、人工智能等。
Model A的起飞,能不能成为飞行汽车从概念迈向商业化的重要节点,现在还无法判断。但从全球发展方向看,我们向三维立体交通迈出的步伐,已不可逆转。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太酷了!一直期待飞行汽车能成为现实,现在看到真的飞起来,感觉未来出行方式要被彻底改变了。希望它能尽快完善,投入市场,以后上下班再也不怕堵车了,期待能早日体验。
科技进步太快了,飞行汽车都来了!很好奇它的操作难不难,是像开汽车一样简单,还是需要专业的飞行执照。要是能普及,交通格局肯定大不一样,城市的拥堵情况说不定也能缓解。
这绝对是出行领域的重大突破!但飞行汽车上路,相关的交通规则得赶紧跟上。比如飞行高度限制、航线规划,不然很容易引发混乱。期待相关部门能尽快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办法,让飞行汽车有序飞行。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富豪玩具”到“大众出行选择”,每一步,都凝聚着对梦想的执着与追求。谁走在更前面,都值得点赞;向三维立体交通迈出的步伐,都值得期待。
20年前小学作文题目:我想……. 我写的就是我想未来汽车可以飞,曾经遥不可及的事情照进现实了,感慨时间太快、科技发展也太快。
这飞行汽车太惊艳了!以后出行就像科幻电影里一样,再也不用堵在马路上干着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