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围绕“整治形式主义”,连发四篇时评。

把基层的“痛点”作为整治形式主义的“靶点”

日前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释放出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明确信号。新春伊始,要把基层的“痛点”作为整治形式主义的“靶点”,火力全开去虚务实,动真碰硬松绑减负。

从近期通报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可以看出,形式主义是基层治理的顽疾,是困扰基层干部的“心头之痛”。形式主义问题以新形态、新变化隐蔽出现,比如一些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滋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两三人调研却有近十人陪同构成“脚尖上的形式主义”、评分标准繁琐需提供大量证明材料衍生“笔尖上的形式主义”……凡此种种现象,加重基层负担、拖累机构效率,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叫苦,让办事群众久拖无应喊怨。

形式主义是基层枷锁,锁住实干脚步。针对上述问题,开展靶向整治则是去除负担的钥匙。对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发现一个整治一个;对具有一定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要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和清理。在整治过程中,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驰而不息抓好作风,杜绝改头换面的老问题,应对花样众多的新问题,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民心所向,也是发展所需。整治的靶点,是重视基层、关爱群众的发力点。打靶祛痛为的是深化治本赋能基层,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减负和赋能同步发力,实实在在的减负效果,让干部能卸下包袱埋头干,放开手脚向前闯,让基层能在发展中焕发出更多的活力与生机。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在革除形式主义过程中,要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整治,常抓不懈,步步扭转,方能消除痛点,让基层一片畅通。

谨防问题整改落入形式主义陷阱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在形式主义问题整改方面出现本末倒置苗头,过度关注“包装”“唱功”,忽视了“疗效”“实绩”,以形式主义改形式主义,改不到问题的根本之处,改不进百姓心坎,亟需高度警惕。

近日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提出,压实整改责任,强化跟踪指导,推进系统整改、源头治理,坚决杜绝整改中的形式主义。

问题是整改之基。杜绝整改中的形式主义,要真找问题、找真问题。寻找问题时,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敞开胸怀、畅通渠道,深入基层“望、闻、问、切”,用好信访接待、走访座谈、民生热线、网络平台等方式,听真话、察真情。要对典型案例复盘解剖,举一反三,把问题研究得更深更透,找准找实问题症结和矛盾本质所在,为抓好整改提供精准靶向。

杜绝整改中的形式主义,要把“改”字贯穿始终。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在问题整改过程中,很大精力落在“材料”上,面对媒体说得头头是道,汇报表态斩钉截铁,落实时却“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整改落实要真刀真枪、动真碰硬,要盯住不放、一抓到底,不能装样子、打太极,防止表面整改、虚假整改、纸上整改。要用结果说话,用成效交账,坚决防止搞选择性整改,甚至边改边犯、改了又犯。

杜绝整改中的形式主义,必须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常抓不懈、保持长效。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要及时盘点总结整改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对反复出现的问题要注重从制度上找原因,做好完善机制、建章立制的工作,防止问题反弹。同时要坚持制度制定与执行并重,狠抓制度落实,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确保其立得住、落得实、行得远。

整改落实最忌讳打官腔、耍滑头,务必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真正抓住问题关键,确保真改实改、改到位。对于整改中出现的形式主义问题,更是要坚决严肃问责。

精文简会不要停

严控文件数量,就用“白头”通知替代红头文件;线下接收文件减少,线上发文却多了起来……一些地方文山会海的表现形式屡屡变异。日前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强调,要继续精简文件会议,传递出精文简会不要停的明确信号。

精文简会是整治形式主义的重要抓手和基础性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力整治,文山会海现象得到一定改善。但不少干部反映,仍会碰到文件如山、会议缠身的情况。中部某省干部日前介绍,从动态监测和实地督查情况看,当前文件会议超发超开、“白头”文件规避监管等问题仍然存在。基层干部在文山会海中忙于打转、徒耗精力,已影响到为地方谋发展、为百姓解决急难愁盼的实际工作。

文山会海为何久治难绝?说到底还是一些党员干部政绩观错位、作风漂浮。有的缺乏责任心,只想着把事情应付下去,把开会发文作为彰显“有担当”的做法;有的只考虑自己“一亩三分地”,缺乏统筹协调,为基层增加额外工作量;有的存在“路径依赖”,一旦离开发文开会,便无所适从……

针对其反复性、顽固性,继续整治文山会海问题,需要更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办法。要坚决守住精文简会“硬杠杠”,探索开展文件会议全口径计划管理和监测,重点解决议事协调机构随意开会发文等隐形变异问题。要提升党员干部应对新情况、新形势的能力,创新服务管理方式。要注重健全长效机制,把管用的经验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不断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延伸。

只要沉下心来狠抓落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就一定能刹住文山会海的歪风,让广大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干实事、促发展。

为基层减负要拿出真招实招

某地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对照100余项验收标准自评自查防火工作,每日、每月提交种种工作台账;面对巡查、整改中提出的问题,有的地方部门敷衍塞责,改改名目、换换说法,就当作整改结果……针对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问题,近日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强调,地方各级党委要履行好主体责任,拿出更多务实管用的真招实招。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权责关系必须理顺。主要领导勇于担责,各方要明确权责界限。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扑下身子,真正掌握基层干部群众的所痛所思所盼,不能糊弄中央、应付基层。要建立健全责任清单,让上级部门明确“手该伸到哪里”,让基层干部清楚“挑哪副担、干哪些活、扛什么责”。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要谨防表面整改的“障眼法”。有的党员干部用“多维赋能”“动能转换”等新词装点门面、企图在整改中蒙混过关,实则对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思考,对群众反映问题缺乏解决动力,把路径依赖当救命稻草,把虚假的政绩观当政治智慧。要杜绝新瓶装旧酒的文字游戏,措施多些拳拳到肉,材料少点花拳绣腿,挤掉语言水分,挤出实干空间。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更要思考如何放权赋能。有的地方对基层干部的考核事项众多,考“材料”、查“痕迹”,指标层层嵌套,复杂有余,引导功能不足。优化对基层的考核体系,要以考准考精考实为出发点,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为其松绑减负。要持之以恒推动以技术手段赋能制度化保障,探索“一表同享”,打通跨部门、跨层级数据通道,实现资源统筹、效率提升。

为基层卸下多余的担子,激发放手去做的拼劲儿,除表面文章之累,兴求真务实之风,才能实现基层减负与治理效能的双提升,推动真招实招转化为发展成效。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