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当和煦的春风轻拂内江的广袤田野,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迎来了又一年的春耕时节。在田埂间,农户们挽起裤脚,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在沃野上,农机轰鸣,翻耕出崭新的生机。

此刻,我们推出内江春耕专题“在希望的田野上”,将笔触对准田间地头。去看勤劳的内江人民如何以汗水浇灌梦想,如何用双手耕耘幸福。去记录下每一滴汗水的故事,每一颗种子的希望。

内江观察 王维 川观新闻记者 陈宇

人勤春来早,万象始“耕”新。眼下正值春耕关键期,在威远县向义镇水口村一座座现代化育苗大棚内,幼苗在恒温恒湿的“空调房”里舒展身姿。

2月23日,走进威远县向义镇精品果蔬育苗中心,暖意扑面而来。室外春寒料峭,气温仅9℃,棚内却稳定在18℃的“春日模式”,空气湿度精准控制在74%左右。育苗架上,番茄、辣椒、黄瓜等幼苗青翠欲滴。

“这套智能环控系统能实时感知环境变化,自动调节温湿度和光照强度。”育苗中心负责人刘念指向棚顶的传感器介绍,通过物联网技术,不同生长阶段的种苗可享受“定制化服务”——萌芽期需高温高湿,系统自动开启加温补湿;炼苗期要增强抗逆性,系统便模拟昼夜温差,让幼苗在“模拟自然”中强筋健骨。

更引人注目的是棚内来回滑动的双轨自动喷灌机。随着机械臂匀速移动,水雾均匀洒向苗床,精准度可达毫厘。“传统人工浇水难免旱涝不均,现在每株苗喝的水、‘吃’的营养液都一样。”刘念算起效益账:智能育苗使种苗成活率提升至98%,生长周期缩短15天,每株成本下降25%,仅此一项,年节本增效超15万元。

“过去农户自育苗‘弱小散’,现在统一供应壮苗,亩均增收2000元。”向义镇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尚君介绍,中心年育苗能力达300万株,除满足本地需求,还辐射周边10余个乡镇。以番茄为例,智能化育苗使其亩产突破8000公斤,较传统方式增长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