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员提供上岸经验分享手稿

时节如流,击鼓催征,24年的考试征程已尘埃落定。有的人丰收了公考的硕果,向着心中向往的职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有的人仍然抱壁向隅,默默蓄力,憧憬着在新的一年里再度扬帆起航。我也是备考大军中的一员,有幸在公考道路上栉风沐雨,短短几个月时间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回望来时路,四川选调成都进面,江苏名校优选拟录取,国考135.9进面,山东省考151.9第一名进面,可以说是运气与拼搏并行,或许运气占得更多一些罢。

我想写一些与众不同的经验,希望与大家探讨我对于备考的一点浅薄的看法。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我写下这篇经验帖,并不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既定的备考路径,毕竟千人千面,每个人的专长、能力、特质不同,备考的方式也应该是各有千秋的,而是希望给予众多尚在征途的考公人一份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鼓舞和建议。

其一,善集百家之长,构筑独家技巧。我们在备考伊始往往会遇到一些共性问题,那就是:哪个老师讲得好,应该听谁的课?听这个老师的课会不会考得没有其他人高?尤其是申论,因为它的评分机制并不透明,各大机构给的答案也不尽相同,会给大家带来迷茫。我在准备的初期也存在这样的迷惑,我听过白鹭老师和其他各个机构的网课,逐渐发现其实所讲述的内核都是一样的,关键不在于他们给出的答案,而在于你对于文章结构的解读和提炼。精准找到文章的重点,并用具有逻辑的语言进行答题才是高分的关键,所以前期只要锚准一个老师去听,系统地听,打好基础。而在后期的练习,则要做到集百家之长,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常常会在做完一道难度较高的申论题之后,去网上找各个机构给出的答案,对照他们之间的异同,并思考各个机构答案的长处。在我看来,有些机构找点更全、有些老师更有逻辑、有些老师总括更有文采、有些老师提炼更准确……带着思考我会将题目重写一遍,尝试把各个机构的长处结合在一起,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答题技巧。

其二,常做历年真题,练就应考本领。“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既要重视理论的学习,也不可忽视真题的实战练习,真题是检验学习成果、熟悉考试模式、把握命题规律的宝贵资源。通过反复练习历年真题,直观地感受到考试的难度、题型分布以及答题技巧,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解题策略。不论是行测还是申论,真题的练习都十分重要,行测方面,要成套练习,我会限定时间,并且准备一张答题卡,在两小时内答题并进行填涂,以求模拟最真实的考试情景;申论方面,则要保持每天的练习保持手感,我参加了半月谈的每日一题练习,并准备标准的申论答题纸(25字一行),尝试在确保完成答卷的同时,提升卷面的美观程度。通过实战练习,便会发现自己存在的漏洞与不足,进而调整自身的答题策略(行测我一般采用资料-言语-判断-常识-数量的顺序,申论我都是按顺序答题),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提升。

其三,保持乐观心态,涵养迎考初心。作为考公人,情绪波动是常见且必然的,我们会因为一次模拟考试考得不好而意志消沉,也会因为一次模考的成功而信心满满。但不论是消沉还是自信,其实都是成长的见证,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肯定自我-否定自我-再肯定自我的过程。正如马克思主义强调“事物发展总的方向和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运动。但前进的道路不是直线,而是迂回曲折的,会出现向出发点回复现象。”我们备考的历程又何尝不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我自己为例,在刚刚接触公考时,我意气风发,认为这些题目不过是初中高中知识,可以手到擒来;在做了一套试卷之后,却又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觉得题量好大题目好难;而后我合理规划做题顺序,掌握做题技巧,我又变得充满信心,认为行测和申论不过如此;可随着题目越做越多,我又会觉得很难稳定发挥,而陷入对于发挥失常的焦虑……这种在学习上否定之否定,其实正是发展的必然进程,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因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也不因一次成功而骄傲自负。

文已至此,用一句大家都已耳熟能详的话来收尾:“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在此预祝各位志同道合的考生们旗开得胜,功不唐捐。

这位学员第一次在群里提交作业的时候,就因为卷面工整隽秀引起了我的注意。果不其然,他在过去几个月参加的所有考编类的笔试(包括选调生考试、国考、省考)中都获得了高分,最后也如愿拿到了心仪的工作机会。

我收到过很多上岸学员的来稿,这是我第一次收到手写稿(同时这位学员还贴心地配备了电子稿)。他的经验分享基本是按照申论大作文格式写的,可见过去几个月的训练也是“申”入骨髓了,果然优秀是一种习惯。

谈妹也总结了这些高分“考霸”的一些共性:喜欢综合各家所长形成自己版本的申论答案,而非对答案式的学习;坚持“实战式”做题,在实践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做题顺序和时间分配;相信“螺旋上升”规律,信念坚定、心态乐观。

2025省考冲刺预测课

【扫码了解课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