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
随着“神兽们”陆续开学归笼,
很多家长都在干这件事:
给 孩 子 的 课 本 包 书 皮
有的人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有的嘛,直接包崩溃了!
于是,“江湖”上开始出现——
业已失传的包书皮“技术精髓大赏”:
精髓一:
一定把边压得准确齐整,不局促不富余
精髓二:
一定要根据书的厚度留出中间那个位置
精髓三:
一定要带角,四角要包得方正结实
(内容出自@有美手工)
可能有人会说,
不就包个书皮吗,需要这么麻烦嘛!
还别说,要想服服帖帖把封面包起来,
从折叠、裁剪、粘贴、压边,
一整套流程下来,
难度和给平板贴膜差不多。
而且包书皮的容错率也低,
稍有不慎就导致“前功尽弃”,
成年人的自信,就这么被书皮击垮了。
有家长网友笑称: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包书皮”
“以前给自己包,长大了还要给小的包”
不过眼下的书皮
同“那些年我们包过的书皮”还略有不同。
要说起书皮的“进化史”还真可以盘一盘!
首先上场的是略有些年代感的
牛皮纸和旧报纸书皮。
在那个还没有正经包书纸的年代,
旧报纸和牛皮纸可是包书的“主力军”。
古感十足的牛皮纸上,丰子恺漫画素雅大方,再配合一句小诗,书卷气息扑面而来。
用牛皮纸和报纸包好书后,
要在封面上写上学科和大名,
话说那时候也没有网络,
为啥能做到全国统一呢?
挂历也是包书纸的重要材料。
它厚实耐磨,很是经用,
一般用白色的那一面朝外包书,
包完就像给课本穿上崭新白净的衣服,
最后同样在封皮上写下科目与姓名,
是多少人的回忆啊!
后来,出现了专门的包书纸,
五颜六色,图案繁多,
包完之后,大家的书皮都不一样。
一些心灵手巧的人
还把包书皮当成了手工DIY,
在书皮上画出各种图案和花形,
“私人定制”的书皮既精致又有个性。
接着,薄膜书套的时代到了
塑料书皮操作简单,耐脏耐磨,
直接将书皮塞进去即可,
有的是透明的,有的会有图案,
有的还有“灵魂塑料杆”压边。
需要注意的是要按照尺寸购买,
不然就套不进去或者不服帖了。
这些留在回忆中的青春,
再回首依旧让人感动。
包书皮这一迎接开学的仪式感,
还唤起不少网友对读书时代的
“亲切回忆”——
网友@大顺儿:
我小的时候,铅笔都是拿小刀,家长给削,后来有那种特别特别简易的转笔刀,现在全是电动的,往里一搁就削出来了,粗细可以设定。还有沙包,以前都是家里给缝,现在网上都是现成儿的,各种尺寸颜色。
网友@小五:
长大才发现,原来小时候集的卡颜色饱和度这么高,当时觉得不好看,现在一看,并不输当下年轻人热议的“多巴胺配色”。
网友@六一同学:
小时候的魔术画本,是童年挥之不去的记忆。在校门口花了5毛买了一本,写下的那些事,现在看,都成了嘴角上扬的弧度。
网友@蓦然本然:
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妈妈给我摇着蒲扇,睡醒之后告诉她我想要买一个好看的铅笔盒,她就给了我钱,我如愿以偿。要知道,当时我们家的条件不是很富裕,妈妈却没有任何犹豫地圆了我的梦……
网友@米奥:
读书时,喜欢收集吊坠笔,每次写字时故意幅度很大,让吊坠故意晃起来。
网友@E-yi:
这个香豆绝对是当年的抢手货,喜欢把它放在铅笔盒里很久,熏得香香的。还会和自己的好伙伴互相交换,成为巩固友谊的“通货”。
网友@Chailyn99:
这个橡皮泥,隔着照片,我都闻到了当年熟悉的味道。
写 在 最 后
有人说,这些都属于“不看见不会想起来、不思忆不觉岁月老的系列”。每次看到,都感觉童年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可是回不去了。
往事旧物故人,有时最怕回味。怕多年后才明白曾经光阴的可贵,怕懂事太晚,怕永远地错过,怕“年少时射出的弹珠而今正中眉心”。
也许,此刻,你我都早已不年轻,但青春经历的或纯真或可笑或“不知天高地厚”的勇气,将会一直停留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当长大的你准备为生活披荆斩棘时,这些都会被悄然唤起,成为温暖你、滋养你的力量,告诉你:你享有过真挚简单的快乐,你还该拥有更多。
投稿邮箱:yedu_cctv@126.com
“夜读什么时候出书?”“这不来了!”
敬过往,也敬未来,以梦为马,归来仍似少年!
生日快乐生日快乐生日快乐!
一段好的关系,常常有这9个征兆
“是谁听歌在评论区走不出来啊?哦原来是我”
“真心鼓励大家,多发朋友圈!”
监制 | 李浙 主编 | 马文佳
编辑 | 李津婵 高少卓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