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守帅 李欣忆 海报 沈晓颖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听取民营企业负责人代表发言并发表重要讲话。时隔6年,党中央再次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出坚定不移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
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常用“56789”来概括,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座谈会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任正非、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新希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虞仁荣、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兴兴、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雷军等6位民营企业负责人代表先后发言,他们所在企业的总部分别位于广东、四川、上海、浙江、北京等省市,其中广东、浙江、四川、上海是位居前十的经济大省(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川观智库省情研究所“大省之道”栏目,本期重点关注经济大省如何发展民营经济。
“含企量”有多高?广东每7人中就有1个老板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民营企业家面孔,涵盖老中青三代人。以发言代表为例,任正非今年81岁、刘永好74岁,王传福、虞仁荣59岁,雷军56岁,王兴兴35岁。而据报道,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也参加了会议,他今年40岁。
刘永好在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他参与和见证了40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目睹了民营企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蓬勃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500万户,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稳定在92.3%。全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逾18086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37%。
经济大省是中国经济的“顶梁柱”,也是发展民营经济的领跑者。广东作为第一大省,2024年登记在册的民营经营主体总量达1837.87万户,占全国十分之一。广东常住人口1.27亿人,换算一下,相当于每7个人中就有1个是民营企业家或个体工商户。
浙江是中国内地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最高的省份,2023年浙江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67.2%的生产总值以及71.7%的税收;2024年浙江民营企业总量达350.53万户,每千人拥有民营企业56家。
江苏民营经济则特点突出——个体工商户遍布城乡,截至2023年年底,江苏经营主体总数超1452万户,并在当年成为全国首个在册个体工商户总量破千万的省份。
山东、河南的民营经济主体均超过千万户,其中山东超过1400万户,两个省份2024年民间投资情况在全国表现抢眼,分别增长7.6%、10.5%,增速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四川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比高,截至2024年底,全省拥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8149家、占全省比重为 93.0%,这一比重比很多沿海省份还高。
民营企业数量多,可能意味着民营经济总量大,但不代表“最高战力”强。梳理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发现,浙江企业数量最多达到106家、占比21.2%,其次是江苏企业89家、占比17.8%,广东、山东均有50家,占比10%。
换个维度看,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总营收41.91万亿元,入围门槛为年营收263.12亿元。从各省(市)入围企业总营收占比分析,浙江依然排名第一,入围企业总营收占全部500强企业营收的21.95%,其次是江苏、广东、山东、北京,分别占比为14.55%、13.78%、9.44%和9.17%。如果从各省市入围企业的平均年营收比较,排名前三的是北京(1670.62亿元)、广东(1155.31亿元)、四川(982.15亿元)。
为民企“撑伞”,经济大省有啥高招?
据浙江日报报道,除王兴兴、梁文锋外,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应民等多位浙江企业家参加座谈会。
舆论场中的“浙江浓度”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春节后,“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从那时起,就有一个话题在相互对照和对标中成为热门:地方如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无一例外,经济大省都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措施办法,川观智库·省情研究所从公开资料中,梳理了各地的特色亮点。
广东,支持民营企业“唱主角”。这个主角,是创新的主角。广东大力推广深圳6个“90%”经验做法(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职务发明专利、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集中在企业),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
江苏,保护民营企业“积极性”。这两年,江苏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先后出台1.0版、2.0版的“免罚轻罚规定”,最近又升级出台了3.0版“免罚轻罚规定”。规定首次细化从轻减轻处罚有关认定标准,以及11个重点监管领域裁量因素,并扩充不予处罚、减轻处罚清单,分别囊括77项、44项轻微违法行为,依法给予企业更多容错空间。2024年江苏共办理免罚轻罚案件2.4万余件,其中约七成的免罚轻罚对象是民营企业。
浙江,抓住民间投资“牛鼻子”。浙江提出,力争今年将民间投资项目要素保障在2024年“三个70%”的基础上,提升到“三个80%”的水平。“三个80%”即“4+1”专项基金投向民间投资项目比重力争达到80%以上;统筹新增用地和存量用地支持民间投资项目比重力争达到80%以上;每年新增能耗支持民间投资项目比重力争达到80%以上。今年浙江省级财政资金计划安排1000亿元以上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预计为市场经营主体减负2500亿元以上。
四川,以降成本为“核心力”。2024年开始,四川持续推进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出台29条措施,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制度性交易成本、生产经营成本上做“减法”,在维护合法权益、激发市场活力上做“加法”。
河南,以建机制为“突破口”。完善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机制,去年河南先后召开8场民营企业座谈会,倾听民企心声,摸准民企诉求,拿出具体措施。
同样聚焦政企沟通,山东对省领导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作出制度性安排,要求每月至少召开1次政企沟通交流会,开展1次走进企业家会客厅活动,走访至少10家各类经营主体。
湖南,连续四年坐稳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全国省级十强,主要秘诀在于“引进来”工程。2023年“湘商回归”、2024年“校友回湘”,连续实施“引进来”工程,并且承诺“不管民企央企,来了湖南就是湘企;不管客商外商,来了湖南就是湘商”。 从“乡情就是生产力”到“校友圈就是经济圈”,从投资到“投资+引智”,点燃情感需求和情绪价值,照见湖南营商升级迭代的清晰路径。
蛇年开年,营商环境如何“卷”起来?
2月18日,湖北省召开2025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提出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中心,以产业生态为重点,着力建设具有全国全球竞争力的综合成本洼地、政务服务高地、企业投资目的地。
据川观智库·省情研究所梳理,今年以来已有多个省份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作出进一步部署。福建“新春第一会”为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座谈会,这是自2021年该省开始连续5年召开这一座谈会,强调把破解“市场难”“投资难”“创新难”“办事难”等突出问题作为切入口,以企业所感所及所得为评价标准,研究推出更多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
上海连续8年在春节假期后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同步更新至“8.0版”。河南省领导甚至在大年初五与民营企业家代表围桌餐叙交流,勉励企业家敢想敢闯敢投、勇于创新创造。
……
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有力措施和暖心行动,就是要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坚强保障。多年来,民营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民营企业肩负着“向新而行”的新使命。
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言的6名企业家,分别来自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他们领衔的企业,既有国产芯片领域的执牛耳者,也有全球新能源汽车格局的塑造者,既有人形机器人界的翘楚,也有推动智能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的引领者,即使是新希望控股集团也从农业这个最古老又始终朝阳的行业出发,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为驱动,让自主育种和粮食安全更有“含金量”“含智量”。
不难看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民营企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为广大民营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
在近期各地会议及领导调研中,新质生产力成为关注重点。2月5日,四川省领导在成都调研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并召开座谈会,要求聚焦高品质创新生态,在以科创主体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体系上取得突破,加快提升创新资源“配置力”。2月13日,浙江省召开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座谈会,包括宇树科技、强脑科技在内的“杭州六小龙”受邀出席。
着眼于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多地还将拿出“真金白银”,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例如杭州市近期推出2025年版“8+4”经济政策,将市级财政资金从2024年的490亿元增加到502亿元,专门统筹15%的产业政策资金,加大对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支持,受益企业中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从项目切入,各地纷纷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从四川省2025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来看,“含新量”明显,当天启动建设的创新及产业发展项目总投资6332亿元,占比56%;民营企业也是重头戏,今年现场推进的民间投资项目数上升至1149个,总投资5498亿元、占比48.6%。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四川经济再创辉煌!
民营企业肩负着“向新而行”的新使命。
很全面有分析,省与省之间的对比一目了然
发展四川
向新而行。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