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梦琳 王晋朝

2月18日,2025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局长工作会在成都召开,总结过去一年全省文旅工作,谋划部署新一年重点任务。会上介绍,过去一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省文旅系统聚焦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目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显著成果、艺术创作生产繁荣发展、文旅公共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文化产业实现量质齐升、旅游业发展呈现新亮点、文旅市场安全平稳有序,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蓄势之年,更是全省文旅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会上提出,以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为抓手,围绕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求突破,奋力开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新局面。

多措并举,全省文旅行业量质齐升

过去一年,四川多措并举提振文旅市场释放消费潜力,文化产业实现量质齐升,旅游业从加速恢复转向繁荣发展。记者从会上获悉,初步统计,2024年全省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大幅提升,去年全省文旅领域设备更新项目获得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省文旅领域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数量和发行规模居全国第一。演艺市场持续火爆,全省全年举办营业性演出3.2万场,成为文旅消费新增长点。入境游接待人次持续提升。

2024年,省委高规格召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系统推动巴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取得显著成果。三星堆-金沙遗址申遗有序推进,濛溪河遗址入选2024国内十大考古新闻,羌年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艺术创作生产方面,川渝两地出台《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开创全国文化领域省际协同立法先河。40余个文艺项目获国家重大奖项、入选国家重要文艺展演,魔术《邂逅》获得四川史上首个魔术类全国最高奖——金菊奖。文旅公共服务效能持续提升,举办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全国“四季村晚”示范等国家级重大活动。持续开展旅游“厕所革命”提升工程,全面推进普通公路旅游化改造,夜游锦江、“川九”旅游公路案例成功入选全国交旅融合案例。

过去一年,理县桃坪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第四批“最佳旅游乡村”,实现新突破。“推动文旅消费振兴、促进消费扩容提升”做法获评全国旅游促消费创新实践十大典型案例;“安逸熊猫”品牌营销入选全国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十佳典型案例等,都成为过去一年全省文旅发展“成绩单”上新亮点。

各具亮点,拓展文旅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四川持续推进文旅融合,拓展文旅发展新格局有声有色、亮点纷呈。会上,雅安市、绵阳市、乐山市、阿坝州文化和旅游局、省旅投集团进行了交流发言,探讨文旅发展特色路径。

2024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暨第十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在雅安举行,雅安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力大会落地,以建设大熊猫文化特色旅游城市为统领推动引客入城、引客留雅,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幅均超过15个百分点。

持续推动文旅消费升级,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绵阳在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三端贯通联动发力,积极推动文旅消费结构优化、提档升级,以“演艺+文旅”唱响李白故里文化游,“节日+文旅”点燃科技之城都市游,“生态+文旅”玩转熊猫家园生态游深化场景融合。

推动“文旅+”模式焕新,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一年,乐山通过“演艺+文旅”模式撬动消费潜力,全年200余场本土活动打造“文化快闪”“非遗巡游”等爆款产品,170余项赛事带动30万“体育游客”赴乐,美食跨界活动近200场让乐山美食成为流量密码。

拓展全域旅游格局,阿坝州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阿坝推进“铁旅融合”、举行“景BA”篮球赛等特色活动,“理小路”爆火出圈,通过持续打造自驾之州、研学之州、民宿之州、网红之州、好客之州等特色品牌,加速迈进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四川省旅游投资集团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旅游集团20强”,去年首次进入中国服务企业500强。会上,省旅投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一年围绕全省文旅规划,加快“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布局,创新提出“1+N”企地合作新模式,天府国际动漫城等一批重点项目推动数字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

厚植“新质生产力”,深化文旅融合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蓄势之年,更是全省文旅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会上提出,当前,全省文旅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新一年要认真研判,理清思路,找准着力重点,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的突破。要趁势而上,抢抓前所未有的文旅发展“窗口期”。要允执厥中,做到守正和创新辩证统一。要转变理念,运用科学思维谋划推动工作。要优化供给,引领文旅发展筑高原、攀高峰。要筑巢引凤,推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并举。

会议强调,做好2025年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为抓手,围绕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求突破,着力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着力出精品拿大奖惠民生、着力优供给扩需求促消费、着力塑品牌抓宣传扩影响、着力强管理优服务暖人心。要大兴调研之风、实干之风,厚植“新质生产力”,聚焦文旅融合,狠抓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场景供给、生态供给、文化供给、服务供给,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奋力开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