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建设领域的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在教育、卫生健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领域,国家层面均作出了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虽然我国在民生建设领域的监管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有一些地方和具体领域尚不适应数字化时代民生建设监管的要求。例如,许多民生领域主管部门的信息系统由不同的信息技术厂商开发,信息系统之间无法互联互通,信息无法共享,影响了监管效率的提升。相关部门之间还存在数据壁垒,容易产生监管漏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生建设领域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深化,智慧化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不少人的数字素养尚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既懂信息化又懂相关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

因此,要进一步提升民生建设领域的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就需要用好新兴技术手段,持续大力推行民生建设领域的“互联网+”。

以“互联网+”促进民生领域监管的精准化。可通过数据联网动态分析比对,有效杜绝套取社保基金、违规领取资金补贴、资金管理不规范等行为。加强智慧监管,通过大数据分析,构建覆盖全流程的监管体系,识别和预警各类违规行为。如,相关部门在开展社会救助时,可建立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通过网络联审、数据比对,掌握被审核对象的房产、车辆、企业开办、银行存款、消费等经济状况。对符合条件的纳入低保范围,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清退。又如,在卫生健康行业,通过数据联网分析,及时发现大处方、过度诊疗以及伪造、贩卖《出生医学证明》等行为,对情况异常的医疗机构进行飞行检查。

以“互联网+”促进民生领域监管的针对性。在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消费领域,可通过数据联网分析,对生产经营者进行分级分类监管,科学、合理配置有限的执法力量,对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加大执法检查频次。如,综合投诉电话、网络、社交平台、新媒体账号等各类消费者反映渠道,对消费者差评、投诉较多的餐饮机构开展执法检查,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对消费者差评、投诉较多的宾馆酒店开展执法检查,让人民群众在差旅过程中住得放心;根据对各景区景点以及旅行社、导游等涉旅机构和人员的评价,对游客反映问题较多的景区景点、涉旅机构和人员进行重点监管,让人民群众玩得放心;加强对保姆、护工、保洁等家政服务人员进行监管。

以“互联网+”推行民生领域信用监管。深入推进民生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如,可将骗婚行为作为失信记录纳入信用数据库,对严重失信的个人、婚介公司、婚介从业人员进行跨部门联合惩戒,净化婚介市场。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行业“医托”“号贩子”“黑护工”等问题,把相关行为作为失信记录纳入自然人信用数据库,提高违规成本,维护医疗秩序。

以“互联网+”实现民生领域全生命周期监管。在民生领域,相关企业、机构和个人情况经常发生变化,相关信息分散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通过数据关联,对被监管对象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可以显著提升监管效能。例如,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通过网络来关联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以及社会组织相关数据,可以实现对餐馆、酒店、旅行社、家政公司、婚介机构、行业协会等进行“从注册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通过网络来关联个人的相关数据,可以实现对家政服务人员、中介服务人员、导游等进行“从入职到离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相关机构和个人的违法违规情况,监管部门可以开展分级分类监管,确定需要监管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对象,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执法力量。

以“互联网+”推进民生领域社会共治。在民生领域,被监管对象往往量大面广,而监管部门受编制、经费、时间、精力等限制,难以有效开展监管。建立和完善网上举报机制,可便利化开展对违法违规机构和个人进行公众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作用,为监管部门开展执法检查提供线索,从政府部门的“单打独斗”向“社会共治”转变。例如,“黑作坊”是危害食品安全的“毒瘤”,其生产的食品极易出现安全隐患,但因其往往位置偏僻、晚上作业,给监管工作带来不便,发展完善网上举报机制可成为清理“黑作坊”的有效监管手段。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2月17日第5版

本期编辑:董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