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央视春晚的舞台

升起一轮金黄的圆月

孩童清澈的童声合唱

《玉盘》响彻全国时

你知道这首歌背后的

锦江故事吗?

其实

这首感动无数观众的原创歌曲

源自成都锦江区

一家本土音乐企业

葫芦文化

从《问月》到《玉盘》

葫芦文化圆梦春晚

几年前,锦江区本土音乐公司——葫芦文化还只是文创园里孵化的一颗“小葫芦籽”。它旗下的“葫芦童声”音乐厂牌立志创作属于孩子们的原创歌曲,让童声唱出四川的文化韵味。在锦江区的大力支持下,青年词曲作者谭淇尹为葫芦童声创作出原创童声歌曲《问月》。

这首歌融合了李白《静夜思》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意境和彝族口弦等民族乐器元素,童真又富有想象力。后来,经过打磨提升,《问月》被改编升华为如今大家听到的《玉盘》。该歌曲在四川省原创歌曲大赛中一举夺得综合类一等奖,并包揽最佳作词和作曲奖。正是在这样的亮眼成绩下,《玉盘》脱颖而出,得以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由大凉山的妞妞合唱团深情唱响,并以其童真浪漫的风格和震撼舞台效果征服了全国观众,收获无数好评。

据悉,这是四川十余年来首个登上春晚的童声作品,意义非凡。葫芦文化团队和山区孩子们一起站上了全国最大的舞台,实现了他们的音乐梦想。

从原创歌曲《问月》在省级大赛夺冠,到春晚舞台唱响《玉盘》,葫芦文化的原创作品频频获奖,展现了锦江区本土音乐的实力。其词曲作者谭淇尹等青年人才因此崭露头角,赢得业界关注。此外,葫芦文化总经理杨柠豪还曾为歌曲《我有一个梦》作曲,该歌曲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作词,以诚恳、温暖的方式,传递一种朴实美好的情怀,筑造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梦。

政策扶持加持

锦江区助力本土音乐“出圈”

葫芦文化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锦江区多方面的政策扶持与滋养。近年来,锦江区出台了一系列音乐及文化产业扶持举措,为原创音乐人和文创企业保驾护航。在资金支持方面,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和补贴。例如,鼓励演艺企业打造原创节目,对在锦江区演出的原创剧目给予每场最高1.5万元补贴,场外演出每场1万元补贴。优秀的原创数字作品或在重大赛事中获奖的作品还有机会获得数十万元奖励,真正为音乐创作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

同时,创新打造文创产业园区和音乐基地,解决企业发展空间难题。锦江区建成了多个市级文创产业园区。在这些园区内,传媒、设计、音乐艺术等各领域文创企业云集,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葫芦文化正是受益于这样的集聚效应,在园区内获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

在人才孵化方面,锦江区通过举办原创音乐大赛、少儿合唱展演等活动发掘新人,让《玉盘》这样的作品有机会被发现和打磨。同时,政府鼓励独立音乐人落户锦江,支持音乐人设立个人工作室开展创作,并提供产业引导基金股权投资等扶持。一系列举措让音乐人敢于逐梦,无后顾之忧地创作属于自己的旋律。

小企业大作为

锦江文创奏响新乐章

随着《玉盘》播出后,一时间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相关视频点击量激增,葫芦文化也趁势推出更多童声合唱作品,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玉盘》的“出圈”只是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充分证明了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小企业也能孕育出登上国家级舞台的作品。这不仅为成都乃至四川音乐产业增添了信心,也吸引了更多业内合作的机会。“目前,我们正与更多学校、合唱团合作,打造系列童声原创作品,努力成为四川儿童音乐的先锋品牌。”葫芦文化相关负责人说道。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音乐等文创产业的支持,完善资金扶持政策,提供更多创作和演出平台,培育本土原创IP,打造开放多元的‘音乐之都’氛围。”锦江区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锦江区将陆续推出更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产业链配套,让更多像葫芦文化一样的本土企业茁壮成长,创造出引领风尚的优秀作品,在锦江这片热土上追逐梦想、唱响未来!

文字 | 王    岚

图片 | 央视新闻

视频 | 央视文艺、葫芦童声

编辑|李鑫雨

校对|胡金华

责编|游敦莉

审核|张红波

锦江融媒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锦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