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龙
女作家潘寄华以82岁高龄推出的最新长篇小说《黄桷树下是岷江》,散发着温暖而深沉的光芒。40多年笔耕不辍,创作出10部儿童文学作品的她,在这部小说中再次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细腻的洞察。
小说以古城宜宾为背景,将黄桷树街这一小小的民居街巷作为故事的叙事空间,把川南风情如丝线般织入情节中。读者翻开书页,仿佛就能闻到岷江蒸腾的水雾,触摸到黄桷树粗糙的树皮,感受到古城独特的风土人情扑面而来。从街头巷尾的吆喝声,到街坊邻居的家长里短,从传统节日的热闹庆典,到日常的柴米油盐,川南风情不是简单的点缀,而是成为故事生长的肥沃土壤,赋予小说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不一样的生活气息。
小说以12岁小男孩戟长风的视角铺陈故事,这一视角的选择堪称精妙。12岁,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又未被世俗完全浸染的年纪。小男孩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透过他清澈的眼眸,读者看到的是一个纯真又复杂的世界。
他眼中的世界没有成年人的偏见与圆滑,一切都是那么直接而纯粹。他看到的邻里间的互助与矛盾,街头的热闹与变迁,都带着孩子特有的懵懂与敏锐。这种视角让故事充满童趣,也为深刻的主题表达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使读者能以全新的、不带预设的眼光审视书中的世界,对比眼前的生活。
随着故事层层推进,全书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呈现了近80年来的社会进程。从社会的变革到人们生活的变迁,在黄桷树街这个小小的舞台上一一上演。潘寄华没有用宏大的历史叙事展现时代的洪流,而是通过一个个平凡人的生活琐事,以小见大,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与时代的脉搏。
书中描写小男孩看到古城墙黄桷树下的茶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传统的家族经营,到改革开放后的重新焕发生机;从武庙里的关羽到教体育的关老师,这些细节的变迁,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这种以微观视角展现宏观历史的手法,让历史变得鲜活可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
书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小男孩的成长历程尤为动人。他在成长中,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生活的磨难,但始终保持着善良和乐观的品质。他的坚韧与成长,让读者看到人性的美好与力量。书中的其他人物如戟建功、马腾疆、游大海、秦时月、肖良造等,无论是热情好客的邻居,还是勤劳朴实的长辈,都各具特色,共同构成黄桷树街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小社会。
潘寄华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人物可信可亲,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长篇小说,不如说是一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作品写作的背景是宜宾,宜宾的人物、山水,宜宾的昨天、今天。特别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岷江与黄桷树,在纵横两个历史的交汇点上,标注出鲜明的宜宾特色,由此引出黄桷树街众生相的描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品已从儿童文学穿越到世间百态,从川南延伸至神州大地,将看似寻常的风景,把家长里短的话题,融码头文化、川江文化、古城文化糅合在一起,展现出女作家的视觉和不一样的创作手法。
《黄桷树下是岷江》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儿童文学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丰满的内容和细腻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一个充满温情与希望的世界。它让我们看到,在岁月的长河中,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人性的微光始终闪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品质永远不会褪色。
这部作品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能让成年人在阅读中找回那份久违的纯真与感动,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激励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勇敢前行,追寻人性的美好。
(《黄桷树下是岷江》,潘寄华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25年1月)
作者简介
陈海龙,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宜宾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四川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航空作家协会会员。曾在《红岩》《西南军事文学》《特区文学》《四川文学》《青年作家》《星星》《散文选刊》《文学自由谈》《滇池》《神剑》等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两获四川散文奖。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以古城宜宾为背景,将川南风情融入小说,让读者领略独特地域文化,为故事增添别样魅力。
小说从儿童文学穿越到世间百态,融合多种文化,展现独特创作手法,别具一格。
以岷江与黄桷树为象征,标注宜宾特色,引出众生相描写,地域特色浓厚。
独特视角、丰满内容和细腻描写,呈现充满温情与希望的世界,文学价值颇高。
82 岁高龄仍创作,潘寄华的文学热情和坚持值得每一位创作者学习。
川南风情不是简单点缀,而是故事生长的土壤,赋予小说浓郁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