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阚莹莹 文/图

2月14日14时,乐山市夹江县经开大道旁,两辆卡车缓缓驶出四川洪椿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洪椿茶业)厂房。当天下午,一共80吨左右的茶叶从这里出发,目的地是远隔重洋的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和地区。

蛇年开春不久,四川各地春茶陆续上市。眼下并不是以夏秋茶为主的出口茶旺季,但在洪椿茶业的厂房内,1000多吨的出口茶库存已经全部下订,3月底就能全部清仓。

淡季不淡的背后,夹江这一“川茶出口第一县”,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市场变化?

国际:紧盯消费市场变化,出口茶淡季不淡

拥有30万亩茶叶基地,在四川这一产茶大省,夹江县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并不亮眼。但全县大大小小256个茶叶加工厂,年加工茶叶5万吨,其中出口量就超过4万吨的成绩,让夹江坐稳了“川茶出口第一县”。

洪椿茶业是夹江县三大茶叶龙头企业之一,2024年加工茶叶1.2万吨,其中出口就占据七成,主要销往中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单子接不完。”公司负责人古翠琼说,春节复工刚过几天,去年库存的1000多吨茶叶已经全部下订,她已经拒绝了好几个出口订单。

本是出口茶的淡季,洪椿茶业为何能淡季不淡?

“夹江县的茶在国外市场正在站稳脚跟,这几年,市场对茶叶的要求又有了变化。”古翠琼说。由于茶叶进口国家消费群体大多习惯喝甜茶,因此公司在加工环节需要在茶叶里加入一定含量的糖。这几年国外消费习惯发生改变,对茶叶的风味口感要求更高。因此,客户提出新要求,加工企业在茶叶中不再加糖,提升茶叶的含量和品质。

洪椿茶业车间内,正在上车的出口茶。

消费习惯的改变,意味着加工工艺的更新。去年,洪椿茶业更新了加工设备。“新设备改进了加工和拼配技术,杀青效果更好,茶叶品质和口感有了明显提升。”古翠琼说,设备更新后生产的茶叶果然更受国外市场欢迎,今年,公司还能再增加3000吨的出口茶销售量。

不只是洪椿茶业。当前,夹江县已经形成了以县茶业协会为核心,3家龙头企业为引领,256家茶企协同发展的出口茶加工集群。“针对国外市场对茶叶越来越高的品质要求,去年,全县实施了标准化、智能化、清洁化提升工程,改造提升23家初精制企业。预计今年正式投入使用‘一带一路’出口茶加工园区,将新增加工能力2万吨,新增综合产值16.5亿元。”夹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蔡永洪介绍。

国内:茶饮店推高夏秋茶热度,鲜叶价格涨了几倍

2月14日11点,海拔约800米的夹江县木城镇五显岗村,一辆厢式货车在蜿蜒的山间环绕,停进了坐落在茶山之间的四川森之源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之源茶业)厂区。

森之源茶业是夹江县一家以春茶加工为主的企业,正是春茶销售季,但这辆货车前来运载的,不是今年的春茶,而是去年库存的一批夏秋茶。

春茶加工企业为何也卖起了夏秋茶?

“这是我们专门卖给茶饮店供应链公司的一批茶叶。”森之源茶业负责人刘校宏说。去年以来,随着各类茶饮店铺开,产量更高价格更低的夏秋茶需求陡增,价格也一路爬升。加工后平均卖到了22元—23元一斤,最高的时候卖到38元一斤。

刘校宏说,2023年公司夏秋茶的加工量还只有零星,去年就达到了20多万斤。从今年的趋势看,夏秋茶的加工量还要上升。

加工端20多元一斤的售价,反馈到种植端,茶农销售夏秋茶鲜叶的就能达到2元到3元一斤。这样的价格,相比用于出口的夏秋茶几毛到一块多的收购价,足足高了好几倍。

“对茶农来说,市场的变化带来了增收。对于出口茶来说,这同样是机遇。”蔡永洪分析,在当前各地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潜力有限的背景下,茶饮店供应量增加,抢占了出口茶的供应量,后期价格可能还会随之上升。

出口茶企同样嗅到了国内市场的机遇。去年洪椿茶业启动了茶饮店供应计划,全年销售量达到1000吨。今年4月,一条日加工50万斤鲜叶的生产线即将投用。古翠琼计划,今年销售量要达到2000吨。

记者手记:

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让夹江县的茶企抓住了机遇。但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夹江茶的出口道路,还可以再通畅一些。以洪椿茶业为例,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每年的销售量中,有三分之二是通过浙江等地的出口贸易企业销往国外,只有三分之一是直接出口。

大部分依靠中间商出口,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减少资金回收风险,弊在于利润的降低,依靠中间商出口,利润率只有直接出口的一半。

但记者在夹江县看到,通过企业和主管部门合力,出口环节正在逐步减少。去年,洪椿茶业在乌兹别克斯坦开设了店面,夹江茶可以直接面向客户销售。夹江县也和成乐铁路港口岸开展合作,开通茶叶出口中亚专列、中欧专列,川茶已经远销非洲、中亚、东欧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