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综合报道
2月15日,《新周刊》官网等平台发布《无声守护<新周刊>16年的你,一路走好 | 告别玉燕》一文,披露了现年41岁的新周刊审校室副主任吴玉燕近日患上严重的甲流合并乙流,已于2025年2月4日离世。
文章称,吴玉燕生于1984年,广东茂名化州人,是家中的长女、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家都叫她“玉燕”或“阿燕”。2009年,刚毕业的吴玉燕进入新周刊,一直从事校对工作近16年,生前担任新周刊审校室副主任。
去年,吴玉燕刚生了二胎,8月休完产假后恢复工作。2025年1月,一场毫无征兆的流感打断了她如常的生活。她起初打算吃药缓解,后来反复高烧不退,只能住进医院。10天后,她被确诊为严重的甲流合并乙流,转到ICU。进入ICU第三天,吴玉燕的病情迅速恶化,身体指标骤降。还没来得及留下什么言语,她便与所有关心她的人匆匆作别。
文章提到,作为新周刊审校室副主任,吴玉燕经常严格得让不熟悉她的编辑记者们感到诧异。《新周刊》每年24期杂志,每期杂志十数万字;微信公众号每天共计推送近20篇文章。在如此大的工作量前,她依然保持严格要求。很多编辑、记者都曾经被她追着问过话,核对内容细节、讨论词句使用,但凡有一点疑问,她都要抓到人问到底,没有例外。她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带着审校室的新人们,将差错率压在一个远远低于控制标准的超高水平。
流感到底是什么?
据健康中国介绍,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部分高危人群可能会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以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此前介绍,流感严重时可能导致肺炎,甚至全身病毒血症的表现,对老年人来说可能会诱发基础病加重。
“流感并不是普通的感冒,它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2月3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指出,许多人误以为流感只是一种较重的感冒,但实际上,流感病毒的危害远超普通感冒,它能引发肺炎、心肌炎、脑炎,甚至多器官衰竭,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曾以 “流感不是感冒,就像老虎从来不是猫”这样的表述来强调流感的严重性,呼吁大家重视流感的防治。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查琼芳同时表示,流感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哪些人容易感染流感后变重症?王新宇表示,即使是健康成年人,部分因素仍可能增加重症流感和死亡的风险,如病毒因素,H3N2流感病毒在老年人中的住院率和病死率通常较H1N1更高,H1N1流感则更容易导致年轻人出现严重肺炎或免疫过度反应(细胞因子风暴),2009年H1N1大流行期间,许多健康的年轻人因肺炎和ARDS死亡。
此外还有继发细菌感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生活方式及环境等因素,也容易让流感变重症。
王新宇解释称,流感病毒会破坏呼吸道屏障,使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更容易感染,导致重症肺炎。部分人感染流感后,如果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会损伤自身器官,另外如有慢性病、肥胖、长期熬夜、压力大的人群,也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应对病毒的能力,从而引起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此外,一些吸烟人群,或者受到周围空气污染,都可能加剧呼吸道炎症,使流感更容易进展为重症。
“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一般病程较短,为7天左右,而甲流可持续数周,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影响更为显著。”查琼芳说,在流感高发季,有5类“高危人群”尤其需要注意,一是小于5岁的孩子,二是大于65岁的老人,三是有基础疾病的人,比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四是肥胖者,体重指数 BMI 大于 30;五是怀孕中的女性。
如何最大程度防范风险?
医学专家给出解读和建议
要点一:高危人群要警惕
医学上认为孕妇、儿童、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属于流感高危人群,感染后更容易引发重症,需要格外警惕。这些人群在流感流行期出门可戴口罩,尽量少去商场或集市等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地方。
要点二:症状严重快就医
李侗曾表示,得了流感,并不都需要去医院,症状较轻的居家隔离即可,使用一些解热镇痛、祛痰止咳的药物,一般7天左右可以康复。但如果出现39℃以上的高热、使用退热药物效果不佳,或有剧烈咳嗽、呼吸急促、胸闷、憋气等严重症状,或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模糊,需要及时就医。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陈文慧提醒,还要警惕继发感染。有的患者症状已经好转,但再次出现发烧、痰量增多、痰色变化等现象,此时应及时就医。
要点三:对症用药很重要
陈文慧介绍,流感属于病毒感染,在48小时之内服用特异抗病毒药,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注意科学的支持治疗,包括合理饮食、注意休息等,能帮助加快康复。
李侗曾提醒,流感不是细菌感染,抗生素对其无效。居家休息隔离期间,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
要点四:每年可接种疫苗
医学专家公认,预防流感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就是接种流感疫苗。虽然接种了疫苗不等于一定不得流感,但可以显著降低发病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由于流感病毒流行株每年发生变异,疫苗也需随之变化。根据相关监测和研究分析结果,我国当前接种的流感疫苗与流行的甲型H1N1亚型病毒株匹配度良好,疫苗接种有效,建议所有6月龄以上、没有疫苗接种禁忌的人群,每年都接种流感疫苗。
(综合陈斯斯 蒋子文/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等)
本期编辑 邹姗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