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众期待中,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含预售)2月13日突破100亿元,现不仅已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16位,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创造力和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人们更期待,哪吒这位中国神话里的“魔童”在单一市场的创纪录模式继续引领,继续创造极限。

央广网评

“魔童”何以有这么大“魔力”?形象丰满、情节有趣、制作精良,台词精心打磨,细节把控苛刻……《哪吒2》各个方面的制作水准已经与世界最高水平不相上下,树立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巅峰。创作团队所秉承的“长期主义”态度固然可嘉,但这恐怕还都不是终极密码。

“我们希望用动画的方式,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哪吒2》团队这样的想法在电影行业并不罕见,也不乏有益尝试。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或是过于向往“国际化”呈现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自信,或是未能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下时代精神的契合点,或是干脆过于“迷信”西方电影表达方式,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佳作,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以至于当《花木兰》《功夫熊猫》等被好莱坞拍成大片热卖,我们自己仍徘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富矿之外而不得其门。

炫技会吸引人,文化才能打动人。“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哪吒2》在一定程度上探索出了一条“由中国人用中国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之路。主创团队不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更成功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现代技术的激情碰撞和深度表达。譬如,哪吒源自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在影片中被赋予“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独立意识和反叛精神;太乙真人的形象被设计为操着“川普”口音的喜剧角色,完全颠覆了神话中“师道尊严”形象;片中众多纹饰、场景、器物等各有考古出处;民乐和伴唱也带有直击人心的民族风,与西洋管弦交响乐相得益彰……

解读中国文化,要靠中国人来讲才最地道。导演饺子透露,曾考虑找国际动画团队完成关键情节的特效制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后由138家中国本土动画公司合力“死磕”,这才有了震撼人心的中国动画“万鳞甲”。最典型的就是影片结尾处神妖对决场面,将中国传统水墨画晕染效果融入算力支撑的3D动画,画面的宏大细腻瞬间燃爆全场,让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与科技完美融合。这是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影响电影产业发展的潮流之势,更是这一代人的使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的转化,也是我们对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底气所在。正如导演所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主要在于作品本身,在于剧本、故事、角色等核心内容,“这些不是能外包的东西”。

近年来,中国文化IP出海格外令人期待。《哪吒2》在海外首映的优异反响再次证明,在世界多元文明交融进程中,包括中式审美、中式智慧的“中国风”正从“被围观”向“被理解”进阶,我们有能力“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票房十亿的电影作品在今天已是寻常,《哪吒2》可谓“高原”中出现的一座“高峰”。坚定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故事还将继续,下一个“哪吒”也定将到来。

来源:央广网

特约评论员:贾亮

本期编辑:刘尚

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