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当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沉浸在走亲访友、共叙天伦的喜悦之中时,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群山深处的“中国天眼”总控室中,一群科技工作者们还在继续忙碌着。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守岁人”,陪伴着这一世界级的天文观测利器,度过了一个别样的春节。

“中国天眼”,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自建成以来,凭借其无与伦比的灵敏度,成为全球天文学界瞩目的焦点。其接收面积达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帮助人类聆听来自宇宙的声音,探索神秘天体的奥秘。

如此庞大且精密的设备,需要全天候监测和维护,这就离不开那些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

“90后”科技工作者赵永佳,是“中国天眼”结构组的一员,主要负责望远镜的日常维护和总控室的值班工作。为确保“天眼”能正常运行,赵永佳的任务是密切监测各个系统的数据和状态,任何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每天24小时观测,三班倒,春节对我们来说,和平时一样。”

“中国天眼”所在的平塘县群山环绕、人迹罕至,远离城市喧嚣。每年春节,都有像赵永佳这样的科研人员,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在这片寂静的山谷之中。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却肩负着探索宇宙奥秘的重任。

据赵永佳介绍,常驻在“天眼”基地的科研人员大约有80人,涵盖了望远镜运行所需的各个专业领域。正是这些来自不同领域、怀揣共同梦想的科技工作者,齐心协力,共同保障了“天眼”的高效运行。

由于观测区对电磁信号的静默需求,只能通过数据存储集群进行处理。这对于负责数据中心运营的工程师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数据中心运维工程师王兴义,已经在“中国天眼”工作了七个年头。他主要负责数据存储集群的巡检和维护工作。“我们的存储压力一直都很大,平均每个月的数据量都超过一个PB。”为了应对这一难题,他和团队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部署了一套分布式监控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发现故障点,及时预警并解决问题。

长期驻站工作,意味着王兴义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到“天眼”工作以来,春节多半是在岗位上度过的。尽管相聚时光有限,但父母和爱人都非常理解和支持,“他们为我的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

自投入运行以来,“中国天眼”成果斐然,已经发现了超过1000颗新脉冲星,这一数量超过了同一时期国外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耀眼的科技成果,不仅让“中国天眼”在国际天文学界大放异彩,也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科技工作者深感自豪。

“希望新的一年里,‘中国天眼’能有更多更好的科学成果产出,也希望我们的团队能把望远镜运行和维护得更好。”赵永佳满怀期待地说。

记者:王菡娟

文字编辑:李晨阳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解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