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寄往云南的3箱;这是浙江的;大连的……”春节期间,在位于河南省太康县朱口镇西郭庄的绿苑豆糁加工厂内,现年73岁的负责人张学功正向记者展示着手机上的订单。
2012年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张学功尝试开设家庭作坊将这种传统食品推向市场。“试做第一批豆糁,就用了8斤大豆,慢慢地销路越来越好,现在每年要用大豆近1万斤。” 张学功说。
距离豆糁加工厂不远,是朱口镇先科粉条合作社的生产车间。西郭庄生产的粉条是豫东地区有名的土特产,最初也是家庭作坊式生产,随着专业合作社的成立,粉条的产量和市场都有了显著提升。
从西郭庄向西两公里,便来到了位于朱口镇的太康县雪松面业加工厂。走进生产区,六层楼高的自动化生产车间干净整洁。干洗后的小麦,经过研磨、筛分、清粉等多道工序,最终顺着管道装入袋中,被运往全国。
“目前,面粉卖到了江浙沪、珠三角、云贵川、新疆甘肃等地方。”负责人曹松伟自豪地说,“下一步,计划在江浙地区开设更多面粉直营店,把质优价廉的面粉带给外地消费者。”
去年,张学功的豆糁制作技艺被评为太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办主任李俐对此表示,“设立非遗工坊,能更好地推动非遗制作工艺传承与发展,为乡村经济增添新动力。”如今,镇上大大小小的豆糁加工作坊已有十余家,且越来越产业化、规范化。
面粉产业越来越好,受益的还有附近的村民。除就近用工外,每年收购夏粮秋粮时,附近村民来卖粮的车都排起长队。“我们直接收购粮食,省去中间环节,让大家都能卖上‘高价粮’。”曹松伟说。先科粉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先各也告诉记者,由于粉条加工需要多道工序,也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农活忙完了,就来这干活,有的人一个月能拿4000多块钱呢。”
一块块豆糁、一根根粉条、一袋袋面粉,正源源不断从朱口镇的乡间田野走向全国各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延伸产业链条,建设仓储物流中心,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带领更多的群众致富。”朱口镇党委书记王愈和表示。
记者:杨智嘉
文字编辑:李晨阳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解艳华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