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梦琳

2025年春节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在五年期待中回归,再度掀起“哪吒热”,成为现象级话题。截至2月10日,《哪吒2》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1.52亿美元,超过《海王》,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30名,也是票房TOP30影片中唯一非好莱坞影片。

该片来源于哪吒闹海的传统故事,但又重塑了全新的“魔童”哪吒形象。影片中,一口川普(四川方言版普通话)的太乙真人、申公豹、石矶娘娘等,也打破了神话传说中的固有印象,重构鲜活个性,俘获了不少粉丝。影片融入丰富四川文化元素,浓郁“川味”增添不少笑料,“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屈精神,又让观众泪目。

在笑与泪齐飞中,人们再次看到,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绽放出的强大时代之光。

四川人文精神提供灵感来源

哪吒闹海的故事,主要来自《封神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动画电影《哪吒》系列中的“吒儿”,与人们印象中的“哪吒三太子”有些不太一样——在“魔童”的全新背景设定下,表面吊儿郎当实则勇敢坚毅,强烈反差引发情感共鸣。

《哪吒》系列备受欢迎原因之一,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大胆“爆改”,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其中,四川文化元素为影片提供了不少灵感源泉。《哪吒》系列导演饺子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作为四川人,在电影中总会不自觉融入四川元素和成都生活的影子,这也成为该系列作品的一大亮点。

“大欺小,癞疙宝”“你打我撒”“啷个嘛”“两个胎神”……作为搞笑担当的太乙真人,操着一口川普,为影片增加了不少幽默感。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总裁、制片人刘文章透露,据传太乙真人修仙洞府在四川绵阳江油乾元山金光洞,因此给这个角色加入了四川话的设定。如今,金光洞崖壁上依然保留着太乙真人、哪吒太子、三清老祖等石刻造像。洞口岩壁上,有清代广汉翰林欧阳熙题写的“太乙洞”三个石刻大字。随着电影热播,这里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打卡,感受神话与现实的奇妙交织。

太乙真人视频截图

而“谁来都能抗三秒”的两只“显眼包”结界兽,阔嘴、大耳,青铜器上覆金面,也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原型来自三星堆青铜人像。此外,在龙宫建筑中,创作团队也融入了川西民居的飞檐元素。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哪吒2》证明传统文化是可被激活、再造的超级“文化IP”,其核心在于如何紧扣现代场景、现实需求将文化内核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我们看到以现代视角重构文化内核,让哪吒从‘神话符号’演变到‘情感共鸣’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能深刻感受到地域文化的创新表达,以三星堆、四川方言为代表的巴蜀文化在电影中形成独特的‘地缘美学’,强化了在地文化认同,也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化范式。”

让四川走出更多爆款“哪吒”

动画电影《哪吒》系列在对四川文化元素的应用中,能够看到积极、乐观、豁达的四川人文精神的注入,让影片中的人物更加立体、鲜活。

“影片展现了深厚的巴蜀文化内涵,如太乙真人脱胎换骨成为川人喜欢的体型(造型),结界兽的三星堆青铜器外貌,哪吒永不言败的坚毅性格,石矶娘娘等众多角色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还有川剧节奏鼓点的采纳等。”四川旅游学院校长王川说,“观众感叹,成都正是一座巨大的哪吒‘痛城’。”

游客在成都与哪吒雕塑合影。C视觉摄影师 袁义明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自古诗人例到蜀”,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四川独特的山水和人文底蕴孕育出了李白、苏轼等影响世界的名人巨匠,也激发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留下诸多千古名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一门父子三词客”等都与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有着关联,也在绵延不绝中成为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绽放光芒。

立足资源富矿,近年来四川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文化产业发展稳居西部第一,为《哪吒》这样现象级作品的诞生,提供了丰厚土壤。

可可豆动画。成都天府软件园供图

近期,文化和旅游厅、经济和信息化厅、商务厅、省体育局等12部门(单位)联合印发《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链专项工作方案》,锚定数字文化产业、演艺产业、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影视产业、出版发行和版权产业、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健康旅游、研学旅游十大核心重点领域,开展构建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落地、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搭建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服务平台、大力激发文旅消费市场潜力、科学统筹保护与开发七大重点任务,力争到2027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3800亿元,巴蜀文化影响力、四川旅游吸引力、文化旅游供给力、文化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未来,或许会有更多“哪吒”一样的爆款从四川走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