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秋吉 巴中观察 施皓文  文/图

2月9日上午,巴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上,巴中市市长高鹏凌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总结全市2024年工作。

“过去一年,是巴中经济历经转型调整、触底反弹,开始向上向好的一年。”高鹏凌表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8%。

值得一提的是,该经济增速为2019年以来最高。同时,全省首个地级市虚拟电厂在巴中上线运行,低空经济、钠电产业等新质生产力项目加快建设,发展动能不断集聚。一组数据可见强劲势头——2024年,巴中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7.6%,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户、增长38.5%、总量达到133户,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62家、增长38.1%,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家、总量达到48家。

不仅如此,巴中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5%、7%,居全省第6位、第3位。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脱贫人口转移就业22.7万人,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巴中做了些什么?

经济增长方面,争取中省预算内和债券资金99.57亿元,新增债券额度154.5亿元,新增储备项目1584个、投资总额2143亿元,省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均超目标任务30个百分点。通过实施“消费促进提质年”,财政投入促进消费发展资金4000万元,培育省级消费新场景2个,重点商贸企业实现销售额128亿元,家电以旧换新8.9万台、汽车换新更新3786辆、拉动消费16亿元。同时,市场化举办光雾山国际红叶节等文旅赛事活动,全市接待游客数、旅游收入均增长25%以上。开展“惠企政策直达快享”行动,兑现各类政策资金6亿元,减税降费退税15.22亿元。

重点产业方面,巴中优选确立“5+2+3”产业体系,发展19条重点产业链,着手组建100亿元基金体系,推进重点产业融圈建链。在工业上,巴中调增1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构建巴中经开区“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扎实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和设备更新,铭诚微电子5G智慧工厂投用,通江27万千瓦风电场等65个项目开工,浙江运达新能源等34个项目建成投运,修正药业、三一硅能等项目顺利落地;全市净增规上工业企业44户、总量达到401户。在农业上,巴中农高区建设完成规划纲要编制;建设高标准农田24.7万亩,粮食产量198.4万吨、创历史新高;9个农业品牌入选“天府粮仓”精品品牌培育名单,新增名特优新农产品7个,空山牛入列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并成功培育出中高级雪花牛肉。服务业上,蜀道现代物流园投运,首个省外物流前置仓-杭州仓5月开业以来累计发货112万单;培育限上规上企业139户、总量达到1150户,3户上榜全省服务业民营企业50强。

改革创新方面,巴中实现首笔碳普惠产品跨省交易,累计完成生态产品权益类交易15.6亿元;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获农业农村部肯定。实施“揭榜挂帅”科技项目8个,引进转化各类科技成果64项、增长42.2%,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3.6亿元、增长78%;建成市科创中心、“科创通”服务平台、“大仪”共享平台巴中分平台,在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建成运营离岸孵化器,新增2家省级众创空间。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12个、总投资1162亿元;建设“企业容易做生意的地方”,建成企业幸福中心6个,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办理事项由23项扩大至62项;优化“巴商茶间荟”工作机制,市级层面收集的1397个问题诉求已推动解决1295个;全面推行“企业宁静日”“联合检查日”,行政执法检查事项、主体、频次分别下降 51%、60%、20%。

民生保障方面,巴中城镇新增就业31861人、超目标13.8%。“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加强,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普惠性托位3000个。新(改、扩)建学校90所、新增学位715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8.8%,智慧教育云平台建成投用,云上大学城上线运行,27所学校接入成都“蓉易学”平台。出台促进人口发展“六条措施”,三级公立医院全部“一次挂号管3天”,6家公立医院开展“信用就医”试点,脱贫户等重点人群“先诊疗后付费”。四川扬琴《蜀道》等优秀作品获国家级重大奖项,巴中籍运动员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取得好成绩,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同时,巴中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95.6%、综合指数居全省第4位,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4起自然灾害成功避险避灾案例获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保交楼”全部交付、“保交房”交付率92.2%,化解不动产登记难问题8.5万户,帮助11757 名农民工追回欠薪及伤亡事故赔偿2.45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