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这首关于浏阳河的歌曲流传甚广,已经成为浏阳河的鲜明文化符号。浏阳河发源于湖南省浏阳市大围山,蜿蜒流淌在湖南省东部,是湘江的一级支流,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是浏阳市的母亲河。2025年1月22日,水利部发布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浏阳河位列其中。在此前不久,浏阳河刚刚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
浏阳河不仅是一条美丽的幸福河,也是文化之河,这里既有对千年技艺——浏阳烟花的敬畏,更有对生态文明的承诺。记者在春节期间来到浏阳河畔,真切感受了浏阳河将生态与文化相结合形成的特色年俗——浏阳河边极具年味的烟花秀、旅游民宿的红火、春节假期人们在河边自然风光中跟亲朋好友的团聚与休闲。
2月2日正月初五下午,记者来到浏阳河边的白沙东路,道路两旁的路灯杆上高高挂着红底金色的福字和红蓝相间的灯笼,节日的气氛弥漫在街头巷尾。路的尽头是从去年开始因举办烟花秀而走红互联网的浏阳市观礼台——天空剧院。在这里,工作人员正在为即将举行的2025年首场新春焰火晚会紧锣密鼓地做着准备工作。记者看到,河心洲的试射场上,“青花瓷”系列烟花次第升空,钴蓝色的光雨坠入水面,激起层层涟漪。这是专为春节研制的“水生烟花”,药剂遇水即溶,不惊鱼群。“从前放完烟花,河面满是纸屑,现在连火药渣都能做鱼食。”环保局检测员小陈举着仪器,屏幕上实时显示水质数据:PM2.5浓度较传统烟花下降90%。
晚上19:30,为了现场体验期盼已久的烟花秀,记者和家人一起来到天空剧院附近,一辆辆大巴车满载着外地游客进入剧院停车场。附近停车场和周边道路不仅停满了自驾车也站满了没买到票的观众。虽然车多人多,但是秩序井然,现场交警疏导交通、执勤民警热心服务群众,他们默默守护、全力以赴,确保现场观众的平安。在大家的齐声倒数和热烈期待下,20:00烟花秀准时开始了,树立在浏阳河边的巨幅显示屏滚动显示着即将要燃放的烟花主题,传统烟花加上无人机表演,“孔雀开屏”“七彩祥云”“盛世牡丹”,“蛇生肖图案”、初五接财神的“财神图案”,随着这些有着浓厚传统文化意味、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科技味十足的烟花在空中璀璨闪耀,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欢呼,“超级好看、震撼”“现场体验感太好了,看烟花还得是来现场”。站在我们旁边的是从江西开了将近9个小时来看烟花秀的李先生一家三口,举着相机拍摄的李先生对记者说:“孩子不仅喜欢烟花,还喜欢无人机,在网上看到烟花秀的视频后,说过年一定要来看首场表演。这里的烟花不仅有年味、有文化味道,而且比过去环保多了。”
浏阳河既有热烈、热闹的一面,也有安静闲适的一面。河边湿地、公园是市民们锻炼身体、放松休闲的好去处。初六早上,记者沿着滨河步道散步,浏阳河畔随处可见宜人的美景。远处,层峦叠嶂,白云缭绕;近观,河水清澈,鱼儿自由穿梭。浏阳河水质已由2017年以前的Ⅴ类或劣Ⅴ类提升至Ⅲ类及以上标准,随着河湖面貌和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浏阳河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春节期间人们锻炼不停,记者看到有不少市民在生态步道散步、晨跑,钓鱼爱好者已经在河边撑起钓竿。退休教师赵咏圣说:“每天在河边打太极拳、和老友下棋,呼吸新鲜空气,高血压都控制住了。这里比城里疗养院还舒服,听说最近新建了一家生态康养中心,我在长沙、株洲的朋友都来考察咨询了,床位预订要排到半年后。”
初六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浏阳河上游的白沙古镇,这里不仅青山环绕、碧水微澜,还是著名的“秋收起义”的首战之地。白沙古镇虽不像浏阳河烟花秀那样走红于网络,但也因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临河而建的吊脚楼以及高品质的河鲜,吸引了长沙周边县市的人前来观光旅游。来自株洲市的欧阳先生说:“平时工作较忙,很少能抽出时间陪孩子旅游,正好利用回乡探亲的时间,带孩子到这个古镇转一转,看看美景,品尝一下这里出名的豆腐和河鲜。”
记者发现,白沙古镇有很多有趣的民宿,“舟客寻·河西小苑”“玖居原宿”“大围山白沙白美学民宿”等。依托浏阳河流域丰富的山水资源,目前浏阳已经形成道官冲、大围山、宝盖、西溪等旅游民宿聚集区,以及农耕体验、森林度假、民俗风情三大类旅游民宿。栈云水民宿的老板罗映霞表示:“浏阳河水质和这里的生态环境整体变好以后,城里人专门来吃河鲜、拍风景,旺季的时候我们一天能接待30桌客人。”
为促进春节消费,春节前浏阳市文旅广体局充分整合热门景区资源,推出了无限ForTrip•浏阳民宿度假卡,有效激发了游客的消费热情。民宿度假卡整合了浏阳8大高端网红民宿,购卡可任选其一住一晚。截至2月3日,民宿度假卡已实现近3000张的销售量。据有关部门统计,2024年浏阳民宿收入突破15亿元,旅游和民宿产业正在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如今的浏阳河年味,是生态治理交出的最具焰火味的成绩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注脚。这条穿越千年时光的母亲河,正在用每个春节的细节证明,最好的年味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让传统在与时代的对话中,生长出绵长的生命力。
本期编辑:董大伟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