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

近日,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委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光伏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并于2月7日举行政策解读会,进一步提升政策知晓度,推进政策落地。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光伏制造业发展,全省已形成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及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通威、协鑫、天合光能等全球前10强的光伏企业已有6家在川投资,多晶硅产量占全国20%,电池片产量占全国六分之一,光伏产品综合产能居全国前3位。

全球最大水光互补电站——柯拉光伏电站。

为在光伏产业结构调整期帮助企业稳定生产,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措施》从着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快拓展光伏产品示范应用、持续提升光伏制造业竞争力等3个方面,提出了10条真招实招、真金白银措施。

着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上,降低用能成本,鼓励市(州)加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用能支持。降低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合理降低存量贷款利率,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贷款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存量贷款“应延尽延”、新增贷款“应贷尽贷”。降低用工成本,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未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可按国家统一部署申请失业保险稳岗返还。

加快拓展光伏产品示范应用上,加快光伏电站建设,加快推动“三州一市”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电网通道建设,大力推动屋顶分布式光伏、市政工程光伏、旅游驿站发展,力争2025年底前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200万千瓦以上。推动算电融合发展,实施“绿电聚合供应”新模式,加快布局建设绿色算力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光伏通信基站,鼓励建设光伏储能一体化通信基站。建设绿色能源产业园区,建设“光伏+制造业”试点示范项目。

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西南首家GW级光伏组件工厂。

持续提升光伏制造业竞争力上,补齐产业短板,推动链主企业布局建设光伏组件重大项目。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社会资本作用,投资重大光伏制造业项目。强化技术创新,推动组建新能源材料产业创新平台,重点对钙钛矿、碲化镉、XBC电池关键核心技术、重大技术装备等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中试验证。推动绿色制造,积极创建绿色工厂、零碳工厂并给予资金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将产品碳足迹核算作为绿色金融服务的重要采信依据。

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全面推进各项举措落实落地,加力推动企业稳生产、提质效、扩规模、拓市场,加快推动以光伏产业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链建圈强链,全力塑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伏产业高地。

新闻多一点

关于支持光伏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

一、着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一)降低用能成本。2024年10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期间,鼓励市(州)加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用能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市(州),省级财政按照市(州)实际支出资金的35%给予支持,单个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

(二)降低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合理降低存量贷款利率。灵活采用展期、无还本续贷、延长还款期限等形式,做好信贷资金安排,对符合条件的存量贷款“应延尽延”。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贷款力度,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符合条件的新增贷款“应贷尽贷”。

(三)降低用工成本。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未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可按国家统一部署申请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至1%的政策,执行期限至2025年12月31日。

二、加快拓展光伏产品示范应用

(四)加快光伏电站建设。在加快推动“三州一市”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电网通道建设的同时,在成都、绵阳、德阳、乐山、宜宾、达州、广元等电力负荷中心区域,结合电力消纳条件和当地分布式光伏可开放容量,大力推动屋顶分布式光伏、市政工程光伏、旅游驿站(光风氢氧热多能供应站)发展,简化备案手续,能备尽备、能建快建,力争2025年底前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200万千瓦以上。

(五)推动算电融合发展。推动“三州一市”依托光伏等资源,实施就近接入主网供电、聚合交易、就地消纳的“绿电聚合供应”新模式,加快布局建设绿色算力设施,支持在盐源县、红原县、康定市等局部区域开展“算力—电力”协同布局。

(六)因地制宜建设光伏通信基站。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在电网难以覆盖的区域建设光伏储能一体化通信基站,支持对有条件的通信基站进行光储融合化改造,对开展光储融合的5G基站创新应用重点项目予以支持。

(七)建设绿色能源产业园区。依托光伏等资源,在“三州一市”地区布局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产业园区,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支持符合条件的链主企业新增负荷达到一定规模、通过市场化方式配置新能源资源,推动发用双方实质性联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本地特色和发展实际,建设“光伏+制氢制氨”“光伏+农产品”等“光伏+制造业”试点示范项目。

三、持续提升光伏制造业竞争力

(八)补齐产业短板。全力争取光伏压延玻璃更多产能指标,推动链主企业布局建设光伏组件重大项目,引进培育逆变器、银浆、光储一体化系统等关键配套项目。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社会资本作用,联动市(州)以市场化方式投资重大光伏制造业项目。

(九)强化技术创新。推动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高水平组建新能源材料产业创新平台,重点对钙钛矿、碲化镉、XBC电池关键核心技术、重大技术装备等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中试验证。推动更多光伏制造企业达到国家最新规范条件,成为行业标杆。

(十)推动绿色制造。推动光伏制造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等认证,积极创建绿色工厂、零碳工厂并给予资金支持,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光伏制造企业参与光伏行业绿色低碳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支持金融机构将产品碳足迹核算作为绿色金融服务的重要采信依据。

(经济和信息化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