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2月6日,在攀枝花市米易县丙谷镇雷窝村,农户杨世琼、杨世会两姐妹正在绿怡共富农场的番茄大棚内劳作。

“我在这里干了六七年了,现在啥活都会干,最擅长的是嫁接和分苗。”杨世琼说,算上最拿手的播种和田间管理活路,她一年能从农场拿到5万元的年薪。

农户在共富农场务工。

据米易县丙谷镇党委委员严传敏介绍,位于该镇雷窝村二组的绿怡共富农场,占地面积115亩,是当地响当当的蔬菜种业科创良繁基地,现配套有10000平方米工厂化育苗区、5000平方米观光采摘体验区、50000平方米新品种示范区、2500平方米无土栽培示范温室,建有智能水肥一体化、物联网控制等现代农业技术,其经营主体为冷天华、冷兴瑶父女打造的省级专业合作社——绿怡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

农场每年支付村民的土地流转费高达4000元/亩,以各类蔬菜育苗为主业,在每年7-12月的育苗高峰期可为村民提供200余个短期务工岗位。同时,农场每年生产的各类蔬菜苗子以5%-8%优惠供应村民,帮助他们种植蔬菜致富增收。而且,农场依托其成熟的销售渠道,近年来每年设立了20万元风险金,在蔬菜大量上市、市场行情低迷时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1-0.2元的优势价格收购周边农户种出的符合标准的蔬菜,解决他们的售卖难题。

共富农场的蔬菜生产大棚。

“现在这个时候,我们所有的大棚种的都是商品蔬菜。但我们的主业是育苗,到了下半年,所有的大棚又都会进行育苗,年生产辣椒、茄子、番茄等蔬菜苗7000万株,供应周边以及会东、会理、盐源和云南等地。”绿怡共富农场总经理冷兴瑶说,“另外,我们2019年以来还主动承担了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的风险,到现在已通过与科研院所和经销商合作,引进上万个蔬菜新品种在农场先行试验示范,以找到适合本地种植的抗病性好、产量较高、商品性又好的品种,扩繁出苗子,再发给农户试验、示范和推广,避免他们遭受损失。”

近年来,绿怡共富农场的经营风生水起,仅在2024年就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纯收入3000多万元,这让当地村集体也分享到了共富成果。

绿怡共富农场创始人冷天华说:“前几年,因雷窝村集体每年要为农场协调流转土地、组织用工,我们每年就给雷窝村集体1万元固定分红。从两年前开始,我们每年拿出7万元给丙谷镇雷窝村等9个村集体分红,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冷兴瑶在现场介绍情况。

据了解,绿怡共富农场的“合作共富模式”主要通过“党组织4+”实现,即“党组织+共富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党组织+共富农场+农户”“党组织+ 共富农场+订单公司+农户”“党组织+ 共富农场+合作社+社员”。通过该模式,不仅9个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而且带动周边群众年均每人增收不少于2000元,实现了特色蔬菜产业从种苗实验、科学嫁接、示范推广到订单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了“龙头企业驱动、科研院所带动、产业集群联动、服务部门推动”的共建共富共享成果。

“在我们这里种蔬菜的效益很好,今年,预计全县光是番茄就会新增8000亩,就会需要更多的种苗。”冷天华表示,他的“共富农场”还将继续扩大规模,为周边村及村民创造更多的增收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