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田姣 陈碧红 郝飞
“大家伙的收入这几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村集体经济也实现增收30万元,10多户曾经搬进城里住的村民也搬回村里了。”2月6日,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资阳举行的“万千气象看四川·文旅融合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资阳专场)上,资阳市临空经济区临江镇副镇长、红碑社区第一书记罗志军在介绍红碑村的发展近况时难掩兴奋。
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资阳举行“万千气象看四川·文旅融合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资阳专场)
资阳市临空经济区临江镇副镇长、红碑社区第一书记罗志军在发布会上答记者问
与四川音乐学院临空经济区校区美术学院(前身为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以下简称成都美院)仅有一河之隔的红碑村,近年来大力发展民宿旅游、农耕体验、美术写生等特色产业,已成功打造为艺术乡村旅游的“打卡点”,有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日益富裕。
放在几年前,这样的场景还难以想象。罗志军回忆道,2017年至2019年,仅14组、15组的95户村民,就有40多户举家迁入城市。到2021年初,两组常住人口只剩下130多人,平均年龄近60岁。叠加用地规划因素,红碑村的农村自来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转机出现在2021年,当时成都美院开工建设。“当时大家就在想‘一个本科院校养活一个村太简单了’,于是我们发挥毗邻美术学院的优势启动了和美乡村建设。”罗志军说,经过2年多时间基本建成“山水美、田园美、院落美、环境美、乡风美”的山水美院后花园、宜居和美新红碑。
与此同时,红碑村改造了进村入户道路7公里,接通了自来水、天然气和5G网络,完成架空电力线、通信电缆地埋4公里,按照“一院一景”打造美丽庭院73户。同时,发动村社干部、群众全程参与项目规划、建设、质量监督;制定《积分制管理考核办法》,设立“积分超市”引导群众移风易俗。
在改变人居环境的同时,红碑村还开展了各色文旅融合项目。2024年,依托紧邻美院的独特优势,发展民宿旅游、农耕体验、美术写生等特色产业,打造艺术乡村旅游“打卡点”,培育民宿、餐吧、康养、咖啡、团建、研学等8个业态。
村里环境好了,村民钱包鼓了。“我们探索‘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社会资本+农户’的共营机制,通过房屋出租、农耕务时、业态打工、土地入股等方式,带动村民持续增收。”罗志军表示,村民在村里做大工一天能挣280元、小工也能挣160元,村民的蔬菜瓜果、鸡鸭畜禽供不应求,未来将继续发挥好“美院后花园”的优势,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乡村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