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研究员  黄爱林

人形机器人舞上春晚,成为热议话题,并引起不少人的感叹:人形机器人的舞台终于从造车车间出来了!

回顾过去,从特斯拉推出的Optimus,到广汽集团发布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再到小鹏汽车的“Iron艾伦”,大众视野下的人形机器人总率先在车企“上岗”,为什么车企也最先、最多跨界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川观智库综合权威报告和公开报道,主要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从技术层面来看,车企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门槛更低。造车与造人形机器人在技术层面存在诸多共通之处。车企积累的精密机械控制、三维环境感知、实时决策算法等能力,与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动力学建模、传感器融合、嵌入式系统存在高度的技术重合。这种技术的同源性,使得车企能够利用现有的研发团队和技术积累,降低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门槛和研发成本。

从供应链来看,车企供应链体系完善且经验丰富,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供应链打造方面有明显先发优势。一方面硬件复用性强,车端和人形机器人部分零部件技术同源,所使用零部件差异较小。另一方面汽车供应链具备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经验,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制造能力和更快的响应速度,有望帮助人形机器人量产降本。

从市场拓展来看,车企需要抓住人形机器人市场增长窗口,开拓新增长曲线。一方面,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花旗集团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6.48亿台,约达到当前全球汽车保有量的一半。另一方面,中国存在供需缺口,我国制造业2023年机器人密度为322台/万人,距离发达国家的500+台/万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同时,据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披露的信息,中国人形机器人2024年至2029年年复合增速将达93.6%。车企切入有需求、高增长、市场规模庞大的人形机器人赛道,必然能为企业构建新的增长曲线,为未来的战略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人形机器人仍面临技术瓶颈、成本之困和需求不明等问题。但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不成功的共性,往往是过于注重技术迭代,忽视了商业化的可行性。而这一点,自动驾驶能力强的车企更具破局潜力,因为车企更能兼顾技术迭代,以及打通产品与市场匹配的商业化逻辑,同时车企在系统化降本方面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