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国枢

我不认识黄康生。

然而,当我读完他的获奖作品集,我认识了黄康生。

这是一位终身追求新闻写作,不断培养自己“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勤奋的记者。

虽然他已担任湛江日报社总编辑,但是,我更愿意把他看作一个普通的记者。

因为,他的这些获奖作品,全是以一个普通记者的视角而采写的。

为了采写《洋劳模“受奖”》一稿,他爬到一棵大树上隐蔽观察。

为了采写《李文湘“叫卖”科研成果》一稿,他竟在海上颠簸了10多天。

为了弄清市区菜价暴涨的原因,他当了两回菜贩子。

为了挖到黑恶势力的“猛料”,他曾乔装成拉客仔,潜入“虎穴”,险些被黑恶势力的刀锋刺伤。

为了查清灌水肉屡灌不止的原因,他乔装成“猪肉佬”,深入到屠宰场“挖料”。

为了采写湛江防控“非典”的长篇通讯,他深入到湛江车站、发热门诊、定点医院现场直击。

为了推出抗击新冠疫情系列报道,他策划推出《以非常之力迎战非常之疫》《“抗疫”十二时辰》《战“疫”日记》《严防严控》等专栏,并身先士卒,深入到医院、隔离酒店蹲点,寻找第一手材料。

为了推出《温厚徐闻人》系列报道,他向徐闻县委提出设立隔离酒店安置滞留在海安的湖北籍旅客的建议,随后组织记者、编辑、评论员撰写稿件发表评论,扭转“谈鄂色变”的舆论导向,唱响“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的主旋律。紧接着,他又在疫情最为吃劲的危险关头,来到海安码头隔离点、徐闻运通酒店采访,慰问许姐志愿者团队,推出一系列融媒产品。后来,他又策划推出《许姐武汉探亲记》《英雄武汉温厚徐闻》《情定祖国大陆之南》等系列专题。

为了推出《东海岛沧桑巨变》长篇通讯,他曾7次进岛、8次入钢厂、9次进农家。

……

不用再赘述了,从这些“为了”中就足以看出黄康生的《好新闻靠挖》是怎样挖出来的。从这些“为了”中就足以看出黄康生是如何保持新闻定力、坚守媒体信仰的。

非凡脚力出眼力。眼力是记者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为对新闻的敏感度和发现力。黄康生常说,当记者就要练就一双“新闻眼”,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只有以犀利、睿智的眼光见人之所未见,才能捕捉到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新闻。

为理想信念而守望,为责任使命而守望,为精神节操而守望。30多年来,黄康生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写一篇又一篇带有红土味道、时代温度的新闻佳作。自1992年起,黄康生年年都有新闻作品获奖,至今已连续获奖30年。他除了获得全国现场短新闻奖、广东新闻奖、全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外,还获得广东新闻界最高奖——金枪奖。

黄康生常说,带着体温去采写,作品才有温度,才有热度。有温度、有热度的作品是烫手的;有筋骨、有心劲的作品是灼人的。

特呈岛是一座仅2.8平方公里的小岛,黄康生凭着一股韧劲,竟在岛上挖出6条好新闻。徐闻博爱村是一个十年九旱的村庄,黄康生凭着一股热情,竟在“火烧坡”上刨出3条好新闻。东海岛是一座有“人龙”的海岛,黄康生凭着一股血气,竟在岛上掘出7条好新闻。

至今,他获广东新闻奖二等奖以上的作品已达19篇。他采写的新闻作品入选暨南大学研究生考题。前几年出版的新闻作品集《新闻眼》《新闻触觉》也引起广大读者、高校学子的关注。

好新闻都是从大地里长出来的,也是从大地里挖出来的。离大地越近,就越容易挖到好新闻。

30多年来,黄康生一直在湛江那片新闻红土地上摸爬滚打,坚持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并用心、用情、用功记录时代,表现时代,讴歌时代。

30多年来,黄康生一直在湛江那片新闻红土地上挖挖挖,并挖出一筐子新闻奖项。这些获奖作品的背后,不仅藏着作者的新闻情怀,还藏着作者的新闻灵魂。

黄康生常说,记者的生命力就在作品里。当记者既要学会抓“活鱼”,又要学会变成“活鱼”,畅游在人民群众的活水里。

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最好的老师。基层一线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新闻工作者唯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努力践行“四力”,才能采写出更多有温度、有筋骨、有血肉的精品力作。

走吧,让我们擎起熊熊燃烧的新闻火把到基层去,到生产、生活一线去,去学做一名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是为序。

(《好新闻靠挖》,黄康生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25年1月)




作者简介

詹国枢,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