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段玉清
与华为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举行招商引智专场交流座谈会,围绕产业合作、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开展专项活动……1月13日至17日,成都市新年首站投资促进系列活动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总计16场系列投资活动看点多多。
为何将新年首站投资促进活动选在这里?川观新闻记者来到深圳,在成都系列投资活动中寻找答案。
时空距离拉近
“睡上一觉就到家,太方便了。” 1月16日,2025成都(湾区)投资促进活动中,一段川渝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夜间动卧列车的沙画视频,引起现场多名川籍企业家的热烈讨论。
1月5日,川渝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夜间动卧列车首次开行,补上了两地夜间交通的“缺口”,形成24小时快速交通连接格局。
展开地图,成都与京津冀、长三角的距离都在1200公里以上,而离粤港澳大湾区大约1000公里。夜间动卧的开行, 更方便两地交流合作,有利于加快产业协同合作步伐。
“睡醒就到达目的地,到站后就能立即投入第二天的工作,更加方便两地商务人士,利好两地产业。”深圳市氢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水清介绍,公司主要产品是用于地面载具、船舶及低空载具的动力系统及燃料电池的控制系统,目前正和成都厚普清洁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相关业务合作。“随着两地联系的日渐紧密,将进一步加强在成都的业务拓展。”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深圳酷酷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郑小霖对家乡的关注并未减少。他认为,成都越来越便利的交通条件,必然加速人员间的流动,同时会形成更多的产业互动。郑小霖认为,这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又一次机遇。“让我回成都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产业优势互补
“我们在具身机器人的关节等方面都有需求,欢迎在座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联系我洽谈合作。”1月17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陈洋在“湾区↔成都”新质生产力推介发布会上抛出“橄榄枝”。近年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连续发布中国首个基于视觉扩散架构的人形机器人任务生成式模型,以及多模态模型及双臂协作系统模型。不过,在陈洋看来,双方在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合作的空间依然很大,“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领先,希望可以和这里的企业在产业上互促互惠。”
“互促互惠”,几天里,这个词被频频提起。不少粤港澳大湾区客商认为,作为西部中心城市,成都所承担的功能价值,不是传统地承接沿海地区上一代技术,而是要与全国的发达地区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互促互惠。
如何互促互惠?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汤志伟认为,成都有一批包括电子科技大学在内的高水平高校,其专业强项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方向相匹配,可为其提供人才、科研等资源;同时,成都有很大的市场规模及产业规模,为粤港澳大湾区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场景。
从签约项目中也可见一斑。系列活动期间,四川天府新区、成华区、彭州市等区(市)县签约正成星网卫星互联网研发智造总部基地、深圳千巡科技巡检机器人研发制造基地、深圳鼎晟创新联营项目等38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总额265.72亿元。
以彭州为例,当前,当地正聚焦低空经济新赛道,大力发展“无人机+物流”,并与金牛区共建金彭卫星互联网及低空经济产业园。正成星网相关负责人楚亮介绍,此次签约,主要看中彭州在卫星互联网产业和人才方面的优势。 “未来,将不断健全彭州在航空航天产业链,进一步打通当地科技成果与产业转化之间的双向通道,推动成都与大湾区两地互促互惠。”
“快”与“慢”的平衡
2025成都(湾区)投资促进活动会场外,一边是郫县豆瓣、火锅等成都特色休闲元素,一边是“成都造”产品和《成都投资指南》《城市机会清单》等,成都“安逸巴适之都”“创新创造之城”的独特魅力引来不少与会客商前来感受、洽谈,“安逸巴适是独属于成都的吸引力,这样的慢生活让成都在全国众多新一线城市中脱颖而出。”不少客商说。
在深圳美丽生态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张琳看来,成都生活上的慢节奏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快节奏形成巧妙平衡,对很多客商很有吸引力,“所以公司一直将成都作为重点发展城市。”
有慢生活也有快节奏。
“此次活动中项目签约,很多环节不到一周就敲定了。”正成星网相关负责人楚亮介绍。
成都的快节奏,主要体现在营商环境的高效率上。当前成都正深入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系列活动,着力构建营商环境、产业基金、产业园区三大城市品牌,推动成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佳都科技集团党委书记、高级副总裁刘佳说,依托成都正持续开展的“立园满园”行动,佳都科技也正在成都建设特色科技产业园区,拟引入佳都在大湾区的生态圈资源,培育本地科创企业,提供从产业研究规划到全球资源匹配的全方位服务,助推加快建设智能科技产业集群。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