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蚕沙,也就是蚕幼虫的粪便中提取叶绿素,再从中梯级提取分离出叶绿素铜钠盐、植物醇、1-脱氧野尻霉素等,作为成本低、纯度高的医药原料产品,以及天然食品添加剂,生产出来的蚕桑系列产品深受市场欢迎。”1月14日,在位于乐至县西郊工业园区的四川通世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天然产物研发中心主任邓小宽博士讲述着该公司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深度开发利用蚕桑资源的奥秘,语气中满是自豪。
四川通世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谁能想到,平平无奇的蚕沙,竟能在这家企业华丽转身,逆袭成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浪潮里的热门“香饽饽”。目前,四川通世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跻身我国叶绿素行业综合实力排名前三甲,产品出口欧美、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24年,公司产值超6000万元。在这里,每天都演绎着点“沙”成金的奇迹。
“秘密武器”赋能 将“桑绿”吃干榨尽
走进四川通世达的植物醇生产车间,一组全自动化的分子蒸馏装置高效运转,机器的轰鸣声和工作人员检查设备参数的身影交织在一起,演奏着一曲科技与生产的交响乐。
植物醇生产车间。
这套装置由四川通世达自主研发,是国内最先进的一种脂溶性分离装置,摒弃了传统的高温蒸馏等配套集成技术,创新分子短程蒸馏等配套集成技术,不仅节能环保,还让植物醇纯度由国内普遍的90%提升至99%。
植物醇作为生产维生素K1的主要原料,具有很好的止血效果。这一生产的跨越,让该公司成为国内同类产品中品质最好、成本最低、产量最大、收率最高的企业。目前,全国5家具有维生素K1生产资质的药企,已有4家向四川通世达抛去橄榄枝,将其生产的植物醇作为首要采购来源。
四川通世达产品展示。
“公司成立20年来,一直致力于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年处理蚕沙4000吨,拥有叶绿素铜钠盐、植物醇,和1-脱氧野尻霉素三大拳头产品。”邓小宽告诉记者,目前,叶绿素铜钠盐年产20吨以上,占国内市场份额20%以上;植物醇年产10吨以上,占国内市场50%以上;1-脱氧野尻霉素已具备工业化生产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1-脱氧野尻霉素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预防、治疗糖尿病“零伤害”生物制剂,在该产品的研发历程中,四川通世达更是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
早在2016年,四川通世达就踏上了1-脱氧野尻霉素的提取研究之路。经过两年的艰苦攻关,于2018年成功获得发明专利“一种从蚕沙中提取1-脱氧野尻霉素的方法”。此后,公司又马不停蹄地与西南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将科研目标瞄准从桑枝(桑枝皮)中提取1-脱氧野尻霉素,并于2023年底取得成功。与之前的技术相比,新方法成本更低、提纯度更高、产量更大。目前,四川通世达生产的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最高可达20%以上,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四川通世达在科技创新赛道上一路飞驰,成果丰硕,真正做到了将“桑绿”吃干榨尽。不仅先后承担9项国家与省级科研项目,还手握6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成为了该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的“秘密武器”。
“最强大脑”加盟 为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持续创新是关键。为此,四川通世达积极与四川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化学会、中科院成都分院、西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和机构展开合作,组建起一支由专家学者组成的“最强大脑”团队,为公司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
2020年,该公司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建设的3000平米天然产物研发中心建成投用,汇聚了教授高平,博士邓小宽、杨文宇、谢玥等一众科研精英。他们扎根研发中心,围绕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展开研究,为公司及相关产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
走进天然产物研发中心,实验室内摆放着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科研人员们忙碌地穿梭其中,正在一边测试生产出来的植物醇浓度,一边攻坚新的领域,研究如何从蚕沙中提取植物角鲨烯和天然维生素E。
叶绿素铜钠盐。
如今,凭借科技创新与稳健发展,四川通世达收获满满荣誉。连续三届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还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多个项目得到省科技厅、省经信厅等主管部门的重点支持,发明专利 “连续逆流提取叶绿素新工艺技术” 更是斩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2025年,我们将在现有叶绿素铜钠盐、植物醇、1-脱氧野尻霉素等产品基础上,拓展开发桑叶、桑枝、桑白皮、桑葚等多种规格的中药提取物,生产一系列降糖、降脂、降血压、降尿酸的健字号产品和功能性食品,集中攻关调节人体代谢类疾病。”邓小宽说,他们将不断为公司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技术,助力公司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进一步延伸蚕桑产业链,为乐至蚕桑产业注入新动能。
来源:资阳观察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