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来论
十岁女孩交AI“男友”数字代沟怎么填补
随着AI应用大爆发,与虚拟角色聊天成为不少人寻找心灵慰藉的手段。这股潮流甚至蔓延到未成年人群体。
近日,一位10岁女孩沉迷AI剧情聊天软件,对话之大胆露骨,令家人倍感担忧。这名女孩不仅在软件上扮演“大小姐”、“恶毒女配”与AI“男友”互动,对话里甚至出现了“揪住她的头发扇巴掌”等暴力倾向的表达。
AI技术导致的成瘾和依赖,可以用心理学上的“Eliza效应”来解释。如今,AI技术的仿真拟人能力大大加强,使用者身上的Eliza效应体现得更为明显。加上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一旦家长无暇顾及子女的情感需求,青少年很容易转向虚拟世界寻找慰藉。
过度依赖AI交互可能让儿童回避真实社交,进而影响情感智力和共情能力的发展。当他们需要处理现实人际关系时,虚拟世界里的生龙活虎可能会立马变为真实世界的沉默寡言。当然,一些研究表明,适当的AI交互可以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还能为害羞内向的孩子提供社交练习的安全环境。但总体上,AI应作为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真实社交的主要途径。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件事暴露出数字时代严重的代际鸿沟。我们的教育体系在数字素养方面的培养严重不足,缺乏辨识和应对AI风险的能力,这一点上,家长比孩子更严重。孩子不仅能快速掌握技术,还能利用家长的“数字盲区”来为自己辩护。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一种新困境——父母的数字素养落后于子女,不仅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和引导,更可能失去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地位。而这种代际差异,使得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在数字和AI时代面临严峻挑战。
在AI时代,引导儿童正确使用新技术需要多维度的教育策略。家长要承认并直面与子女之间可能存在的数字代沟,既虚心学习新知识,又保持“过来人”的敏锐度和判断力。并在平时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遇到问题不应简单禁止,而是要引导孩子理性认识AI的优势和局限,帮助他们分辨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此外,家长还需要为孩子创造更多真实的社交机会和情感交流空间,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AI时代建立有效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还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平台应当完善年龄验证系统,优化内容审核机制,设置合理的使用时长限制,并提供家长监控工具。立法和监管上,必须明确平台责任,建立惩戒机制,并推动行业自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AI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最重要的是,各方都要认识到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共同责任,需要建立长效的协作机制。面对AI时代的挑战,唯有科技发展与未成年人保护并重,才能确保我们的下一代在数字化浪潮中健康成长。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报道
撰文:吕德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