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云鸽
如果文物可以说话,你想听见什么?如果可以重返三星堆,你想看见什么?三星堆人用珍贵的黄金、青铜和玉石,构建出了一个怎样的瑰丽世界?
三星堆,这处神秘又古老的遗址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四川广汉的沃土之上,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独树一帜。然而,其起源和衰落的原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探索的空间。
近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出品的五集人文考古纪录片《重返三星堆》在央视纪录频道与四川卫视热播。该片如同一位忠实的时光记录者,全程跟踪记录下了 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盛事,以独特的视角带领观众穿越千年的迷雾,重回古蜀文明的神秘现场。
悬念叙事增加戏剧张力
技术赋能焕新视觉体验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19 年岁末,三星堆新发现的 3 到 8 号祭祀坑,令其再度震惊四海,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如今,6 个祭祀坑持续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遗存,每一次重要文物的面世,都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三星堆的认知,如同考古剥去地表的泥土一般逐渐接近真实可触的历史。
据了解,《重返三星堆》开拍时,距离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启动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已两年多,祭祀区的考古工作已从田野发掘转向室内整理与研究阶段。面对三星堆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解开的谜题,如何讲好三星堆的故事,尤其考验导演的功力。
从叙事结构来看,《重返三星堆》分为“归来”“大梦”“天问”“神启”和“长歌”五集,在充分对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室内考古工作进展进行整体线性叙事的同时,又在每一集里重点展示了六座祭祀坑出土的金器、青铜器、玉石器、丝绸与象牙器的清理、拼接、修复、检测、解读。此外,片中还记录了5、6号坑实验室考古的工作进展,以及相关人物故事以及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既有宏观呈现,又有微观表达,可谓相得益彰。
此外,《重返三星堆》还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悬念叙事手法,设置考古工作中的各种障碍,强调文物修复的难度以及谜团破解的曲折,由此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及悬念感。以考古学界与观众都极为关注的三星堆文字问题为例,《重返三星堆》以7号坑出土的青铜龟背状网格形器的室内清理工作为切入点,围绕龟背状玉器以及包裹玉器的丝绸可能存在人们期待出现的文字或符号,结合8号坑青铜凤鸟柱头上的墨画纹饰,大篇幅展现了一线考古工作者对三星堆文字问题展开的讨论与分析,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内容上,虽然《重返三星堆》的重点展示对象是祭祀区第二次考古发掘的室内工作阶段,但导演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将新发现的六座祭祀坑、相关遗迹和出土遗物放在三星堆城址、三星堆文化以及古蜀文明的大背景下,从植物种子浮选、环境考古、城址与河流的关系、水利技术等多个维度切入,深入探讨了三星堆古城的兴衰演变、成都平原的聚落变迁、古蜀文明的城市规划与水利技术的源流,有助于观众全面、系统地了解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
讲述三星堆的纪录片,离不开一件件精妙绝伦的出土文物。作为国内首个使用影视级机械臂拍摄文物的团队,《重返三星堆》摄制组创新使用了24毫米探针微观摄影,全方位展现三星堆文物的细节,给观众们带来焕然一新的视觉体验。在他们的镜头下,精美的文物逐一登场:有着极度夸张的双眼和双耳的青铜纵目面具,象征着古蜀人对超凡感知、掌控天地力量的向往;仅半张出土却已光彩夺目的黄金面具,其精湛工艺展现出古蜀人对黄金材质的尊崇;还有那枝繁叶茂、分层而立的青铜神树,仿若连接天地的神梯,是古蜀人对宇宙与自然认知的具象化......这些文物带着神秘的古蜀密码,仿佛在诉说着古蜀先民的传奇故事,让今人得以窥探那个遥远而迷人的时代。
考古与影像“躬身入局”
现代技术助力“身临其境”
解开谜团的第一步,是一头扎进去。正如片中杰西卡·罗森教授所言:“三星堆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你搞不懂它,这条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还需要很多时间去搞懂它。”因此,“重返”三星堆显得十分必要。
为此,《重返三星堆》摄制组成员纷纷躬身入局,以心换心。从对器物跨坑组装实现完美“合体”,到数字修复和3D打印技术的运用,再到奔赴各地多方科学求证的执着……这场穿越千年的“历史勘探”充满了疑问与悬念、假设与猜测。纪录片在对三星堆文物修复研究工作超高清影像全记录的背景下,以不同文物发掘、修复、研究为线索,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考古工作体验,和文物共同经历一次次艰难的“新生”身份认定。
在《重返三星堆》主摄影、分集导演赵鹤亭的回忆中,他在拍摄期间最先养成的习惯,是在没有拍摄的时候,永远把手放在背后,贴紧身体,避免无意间触碰到文物。“白天在几个考古方舱里穿梭,晚上在房间里复盘白天的拍摄哪些地方可以优化,有哪些问题可以避免,有哪些情节可以抓得更好。”赵鹤亭表示,那段时间每天都跟“打仗”一样,6个坑每天都有大量文物出土,摄影师们穿着防护服在4个方舱里奔走,生怕错过了重要文物出土的瞬间。“从恒温恒湿的方舱出来,脱下的防护服总是可以倒出水来。”
此外,《重返三星堆》不仅记录下了研究人员从蛛丝马迹中将散落各处的文物残件拼对成功的惊喜,还在青年手工制作人的文物复原中,展现上古工匠令人惊叹却又迷惑不解的工艺。片中,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和团队使用最先进的科学装置来追溯三星堆黄金、朱砂、绿松石的来源,试图描述出三星堆人资源交换的网络,并且也想从这个网络的变化中找到三星堆“消逝”的原因。为此,他们先后进行了三轮木箱焚烧实验,不断求证、推翻、再求证。在这样质朴又充满孤勇的考古故事里,观众再一次重新认识了三星堆人惊人的创造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令观众身临其境地“重返”三星堆,《重返三星堆》特意以春夏秋冬四季作序,并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CG动画来展现三星堆人建造家园、铸造神迹,到最终不得不离开家园的故事,以三星堆人的视角讲述三星堆的命运,用四季流转讲述文明的生生不息。虽然无法在时间之河里逆流而上,但记录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定格”四季,重返三星堆人的世界。在片中,观众能够全方位领略到虚拟的三星堆祭祀场景、祭司形象、山川风貌和自然环境,精良的摄制,考究的画面,美轮美奂的摄影,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多元文明实现交织碰撞
全球视野引发文化共鸣
“讲好三星堆的故事,不一定要在三星堆讲故事。”赵鹤亭介绍,《重返三星堆》在充分展示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第二次考古发掘室内工作进展以及一线考古工作者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将拍摄范围延伸至海外,把对三星堆的认知扩大到国际视野,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专业人士对三星堆文物背后的故事和三星堆的价值进行了专业阐释与解读。从三星堆出发,摄制组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西安、深圳、香港,甚至是遥远的伦敦。
片中,法籍华裔艺术家吴静携手上海大学策划了“三星堆与罗丹:超时空对话”特展,这不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中西艺术盛宴,更展示出两种文明深刻交流与碰撞的火花,彰显了人类艺术情感跨越国界的共鸣;青年导演郭吉勇则运用极限摄影技术,以青铜神鸟为灵感,结合街舞元素,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奇幻视频,将三星堆的神秘故事带向了更为宽广的国际舞台;考古学者郭建波在英国剑桥大学分享三星堆的研究成果,积极寻求更加多元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彰显了三星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多元的叙事视角与文明的互鉴,既折射出三星堆文明的独特魅力,也揭示了人类文明探索的无限可能。
由此看来,《重返三星堆》中不仅有未完结的三星堆的故事,更有关于中华文明的绚烂多姿,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共鸣。文物不仅超越了人类个体的生命长度,也一直在跨越文明的边界。在三星堆研究学者与世界考古学家的交流中,全球视野下三星堆之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地位和意义越发凸显。当考古学者带着对铸造工艺真理的渴求远赴他国,当三星堆青铜人像与外国雕塑的羁绊浮出水面,当香港三星堆展览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驻足观看,我们才真正理解何为“三星堆是中国的,三星堆也是世界的。”
《重返三星堆》不只是一部纪录片,它更像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古蜀与今朝。观看它,如同与古蜀先民开启一场对话,那些文物是他们传递的神秘符码,而考古人则是忠实的信使。在这趟探秘之旅结束时,观众心中充满了对古蜀文明的震撼与对传承者的敬意。它提醒着今人,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脉,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情感。珍视这份来自历史深处的馈赠的同时,我们也期待三星堆继续为世人揭开更多尘封的故事,续写华夏文明的传奇篇章。
(片方供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