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同一家饭馆,好评与差评相去甚远,评价包括但并不仅限菜品、环境、服务员长相;评价航空公司,座位挤、饭难吃、托运要收费等全部列入避雷理由;不喜欢一座城市,喇叭吵、树不高、菜市关门早等原因千奇百怪。看多了避雷帖后,有网友无奈:似乎没饭馆可吃了,没飞机可坐了,没景点可玩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先避雷、再决策”的那些事儿。
随着种草经济兴起,各种评测帖在网络平台上广为传播。网友来自现场的一手评价,帮助远方的人们感知市场、直达产品。从消费、出行,到求职、报考,作为“种草”的镜像,“避雷”旨在帮助网友减少试错成本,有助于弥补信息差、提升决策力。
图源网络但随着避雷帖的泛滥,那些事事皆避雷的网文,让闹掰的友情、偶遇的渣男等充斥网络,造成了信息的“污染”。那些随意宣泄情感、假避雷真推销的内容,让人在芜杂的信息中无所适从,有的还造成负面影响,一个避雷帖“杀死”一家店的情况不时有之。
避雷咋成了“埋雷”?
从个人角度看,有爱孙猴的就有爱八戒的,评测本就各有各的理。他人“深坑”未必我之“雷点”。对于多数人而言,质量不佳是雷,体验不好是雷;但对于一些人而言,不对胃口是雷,超出认知也是雷。少数网友借评测随意抒发个人情绪,添油加醋,存在夸张、不实之嫌。有的网友还借此玩梗,直言避雷帖“通货膨胀”,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边界。
从市场角度看,“避雷帖”泛滥背后的灰色产业不可不察。一些人瞅准商机,从中牟取利益:有的歪曲事实敲商家竹杠,有的购买流量拉踩竞争对手,有的借避雷他人夹带自我推销的私货,破坏了公平交易原则。还有商家“打不过就加入”,进一步破坏了市场环境。在利益裹挟下,避雷帖愈发“狂飙”。对此,不法分子与网络平台均难辞其咎。
互联网是平等的,但流量不是平均的。发声的门槛降低,参差不齐的声音都能获得传播机会。从效果看,一打严谨认真的推介未必比一篇夸大其词的批评更容易“破圈”。当关注力转化为影响力,一些负面流量借机变现。网红店来来去去,新潮流起起落落,但愿留给网友的不是一地鸡毛。
回应这一问题,还要让市场的归市场,个人的归个人。从加强对恶意抹黑、恶意打假等行为的监督和追踪,到利用技术手段减少对低质内容的传播推介,平台要补的课不少。要看到,内容做不好,伤及的是广大用户的信任,挖的是平台自己的墙角。
评测的关键在于信任。当避雷帖的信任基础被蚕食,搜寻有效信息的成本将大大提高。作为评测者而言,“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下半句,是“人人都应敬畏麦克风”。避雷帖虽不是鉴定书,但也应多用事实说话,少作无谓的宣泄。维护与你我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平台,每个人都是受益者。对于使用者而言,也要警惕未经证实的信息,提升辨明优劣的本领,通过货比三家、关注优质博主等方式排除无效消息。
当然,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耳听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评测优劣的最终解释权,是我们自己。亲自尝试过,才知最终答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选择。
这正是:
种草出杂草,避雷也有雷。
善听他人言,本心亦莫违。
大家晚安!
(文 |卜拉)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