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 程思琪 周蕊

本是积极回应群众消费需求、有效释放消费潜力的惠民举措和民生福利,却被“黄牛党”“羊毛党”大肆争抢,转手套利。近日,多地发行的消费券被黄牛“截胡”转卖的现象频频发生,不仅严重伤害消费者群体的利益,也让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1000-300消费券一张”“3张消费券,想要的私聊”“餐饮券100元,懂的来”……最近,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上,消费者常能看到自己掐点蹲守的消费券,却被“黄牛”明码标价,公然倒卖。政府提供补贴,消费者得实惠,商家获客流,本应是皆大欢喜的消费券,却正在成为部分人牟利的工具。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当前消费券套利转卖已形成规模化运作。一些黄牛团队为绕开“本地定位”“身份验证”“账号绑定”“限量领取”等领券条件,利用抓包技术和虚拟定位等手段,结合谐音词成功上架二手交易平台。同时,少量个人“羊毛党”也在参与消费券的私下倒卖,甚至还衍生出部分黄牛与商家勾结套利的违法行为。

事实上,倒卖消费券的行为本身已涉嫌违法。所谓“消费券”,其本质是一种有价票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倒卖有价票证属于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处罚。有专家指出,通过倒卖限制买卖的消费券套现,扰乱市场秩序的,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

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消费券的过程也潜藏多重风险。一些消费者在二手交易平台、社交软件等渠道购买消费券时,时常需配合黄牛进行个人账号的异地登录,有时还需提供手机验证码,无形中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此外,某些犯罪团伙也会通过收购消费券、购买商品后再变卖等方式洗钱,消费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洗黑钱”,甚至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因此,杜绝消费券被不当“薅”走,需要社会各界多管齐下、协同发力。一方面,发放平台要不断升级安全防护机制,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从源头上堵住黄牛抢券的漏洞;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大对黄牛倒卖消费券行为的打击力度,明确此类行为的违法性质,对违规者进行严厉惩处;同时,加强宣传引导,让消费者充分认识到消费券的正确用途以及倒卖行为的危害性,形成良好市场氛围。

消费券是一份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而送出的“大礼包”,诚意满满。绝不能让其成为黄牛非法套利的工具。只有让消费券真正回到消费者手中,才能让政府补贴落到实处,发挥出惠及民生的应有作用,助推消费市场健康、有序、蓬勃发展。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