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点:西部科学城

合力共建西部科学城,川渝两省市在筑平台、引人才、攻技术、孵成果中加速释放创新活力。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范吴瑕  陈静 《当代党员》全媒体记者  陈一豪  冯驿驭

一座城、两地梦。五年前,西部科学城在川渝“落子”,重庆围绕生命健康、汽车产业等领域建设重大科创平台,四川聚焦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布局一批大装置、大平台、大院所,“动力之源”愈加澎湃。

2024年11月,西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里,成都科创生态岛传来好消息: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将逐步打通科创资源链接共享通道,让企业一键获取资料信息不再遥远。

有分工也有合作,蔚然成势的“科创林”是两地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的写照。以共建西部科学城为牵引,川渝两省市跨区域协作联动,资源不断汇聚、活力积极迸发。

西部(成都)科学城一隅。图/马骥

共建“一座城” 播下创新“种子”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西部科学城是重要载体。同为国家级新区的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是重要的创新策源地,这让“江天一色”的奔赴变得更有必要。

“推动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是两个新区共建“一座城”的重要一环,五年间,越来越多的“种子”在两地扎根。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加紧施工建设的超瞬态实验装置,能让了解物质静态结构、变化过程所涉及的时间尺度实现从秒到飞秒,空间尺度可从米到埃,未来将对信息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带来发现新规律的机会。

瞄准前沿,这几年,西部(重庆)科学城携手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协同建设创新基地和平台。

重庆紧抓“瞬息万变”,四川则积极建设“科创小岛”。

泡咖啡、帮忙换鞋、给病人送药……过去,人们对机器人寄予的无限遐思,正在成渝地区变为现实。2024年10月28日,一台名为“贡嘎一号”的人形机器人在成都科创生态岛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发,实现“成都造”人形机器人零的突破。

像这样的“创新”镜头,在川渝还有很多。作为“贡嘎一号”的故乡,成都科创生态岛投入运营一年来,已聚集超1000家注册企业,发布科技成果500余项。

5年来,成渝两地相向而行——协同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加速布局,推动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26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个,不断加快推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

集聚“一群人” 科创之树繁茂生长

在川渝,科创能蔚然成势,与周边密集的资源优势有关。

人才就是其一。2024年11月,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刘满禄、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研究员王飞等5位专家有了新身份——“科技副总”。

“所谓‘科技副总’,是绵阳市探索的柔性引才模式。”绵阳高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模式推动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到绵阳科技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研发副总”等职务。

“这一合作模式将加速人形机器人的研究与市场化过程。通过深度合作,高校的科研成果能更快转化为实际应用,满足市场需求。”受聘为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副总”的刘满禄说。

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人才需求为导向,绵阳市整合12个园区资源形成招才小分队,前往重庆、南京等地,与人才“双向奔赴”。

而在100公里外的西部(成都)科技城、300公里外的西部(重庆)科学城,引人才依然是重头戏。五年来,一系列人才培育举措可以看出这片“科创林”的成长力:川渝联合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四川印发“海外智力集聚计划实施办法”,重庆实施“金凤凰” 人才政策……

让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在成渝地区集聚,川渝两省市探索平台聚人、创新引人、服务留人,科技创新之树愈加枝繁叶茂。

发力“新领域” 成果转化枝头累累

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是川渝合作走深的关键。

2020年6月,重庆海润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雷维接到一通从成都打来的电话:“我们是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研发一种移动式PCR实验室,但产品在空气环境控制系统上遇到了瓶颈,想合作研发一款产品。”

“做这个,我们有经验。”雷维说,双方很快达成技术合作,“但此前我们研发的产品大多安装在建筑物或方舱里,移动式PCR实验室产品在国内尚是空白。”

为了解决颠簸带来的系统稳定性问题,2个多月里,两家企业的研究人员相互配合,在全国各地进行大大小小的测试100多次,终于研发出一款专门为移动实验室打造的专业正负压环控系统,并产生了数十项新的专利技术。不久后,凝聚了川渝智慧的检测车下线,整车装备基于5G技术的车载网络信息系统,配置独立的温控和送排风系统。此后,海润节能不断突破技术,研发的“智能通风系统”在2024年被认定为第二批重庆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

这一产品,正是应用于3年前那次川渝合作的核心系统。

资源的高度集中让川渝合作全面深化,从核心技术攻关,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跑出了“加速度”。

邓操和团队研发的宠物品种鉴定和遗传疾病筛查的分子诊断试剂盒,从“0”到“1”的转化,不过一两年。“初创时找不到合适的算力和测序服务,多亏了成都科创生态岛成果转化团队的对接,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邓操说。

2024年11月,一直困扰邓操和团队的基因测序时长问题也有了解决之法——西南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将为其提供成熟的测序技术和测序服务,帮助宠物基因检测产品的检测时长由40个工作日缩短为15个工作日。

“这次合作将推动川渝生命科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邓操说。

聚合更多创新资源,让科研成果与市场擦出“火花”,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川渝这片“科创林”,还在孕育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