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咚咚锵

不记得上次排这么长的队是什么时候。

市民张先生预计到会排长队,没想到队伍排得这么长。昨天下午等待参观的队伍从平江道排到天津博物馆室内五楼。从排队到看到心仪已久的文物,足足用了3个小时。虽然对秦汉历史还算熟悉,但是通过一件件文物让历史具象化,还是不一样的感觉。张先生觉得这次天博观展不虚此行。

元旦起,天博举办的“天开一统——秦汉文物主题展”火爆津城。几天来,前来观展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很多人为一睹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的风采,不惜排队两三个小时。

这次天博热度爆表,一是因为当下文博热持续升温,到博物馆观展已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二是因为写入教科书的长信宫灯,是一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知名度,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机会难得。

几十年前博物馆游还是非常小众的行为,2008年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后,参观博物馆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最近几年,去博物馆打卡成为时尚,博物馆游一年热过一年。数据可以见证博物馆热有多热:今年“五一”长假前三天,全国参观博物馆人次达4000万;故宫等知名博物馆一票难求,国博每天参观人次超2万,陕博每天预约点击人次超60万,只有1.2万人预约成功。

任何一种社会文化潮流的兴起与发展,都不是单一因素独立作用而成,博物馆热也有多种成因。

博物馆热折射出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领域,而是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博物馆热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也是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体现。

以Z世代为主的年轻群体,成为博物馆游的主流。他们渴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到文馆场所欣赏“文化之美”,感悟被遗忘或被忽略的“历史之美”,“为看一场展愿赴一座城”。

很多年轻家长也深刻认识到博物馆的文化价值与教育功能,希望带孩子去长见识,携儿带女参观博物馆成为社会常态。

随着社交媒体对个人生活的高度介入,文博场所成为一种新的社交场景,国人从“晒风景”“晒美食”开始向“晒文化”转变,博物馆建筑和馆藏文物无疑为“晒文化”提供了丰富内容。

文化潮流带动更多人走进博物馆。

另外,随着各地对文旅产业的重视,包括天博在内的众多博物馆主动求变、加速创新,丰富展览形式,推出互动体验、文创产品、数字文物,很好地回应了公众需求和关切,适应了当下文旅产业发展需要。

可以说,博物馆热,是国人与博物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慢期待与快生活的双向奔赴。

博物馆热带来泼天流量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和挑战。

比如知名博物馆预约困难、参观人员太多、场地拥挤、参观环境嘈杂,影响到观赏的体验感和参观质量。

打卡式参观、遛娃式参观走马观花,只注重参观形式,忽略参观效果,既降低了感悟文化魅力、接受知识滋养的学习成效,还容易让本应安静的博物馆过于热闹。

如何提升博物馆参观体验和参观质量,是面对博物馆热浪滚滚,而需要冷静思考寻求解决的问题。

一句话,让参观环境静下来,让文物活起来。

大博物馆、知名博物馆一票难求,小博物馆冷冷清清,大小博物馆存在不同情形的供需失衡。

这需要通过错峰、限流等分散客流,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推出线上沉浸式游览、数字展品等,让游客足不出户便能与文物对话。

为分解客流,这次特展天博将停止入馆时间从16时30分延长到19时30分,周一也不闭馆。

另外,还可以通过大博物馆文物巡演或大博物馆与小博物馆合作方式,为大博物馆分流,为小博物馆引流。

让博物馆参观环境变静,一方面有赖于文明观展秩序的确立与普及。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展览策划上下功夫。

一些展览,没有坚持叙事型、故事性的展陈理念,展品多而解读少、审美有余而叙事不足,吸引不了孩子们认真观展,成年人又不能深层次、沉浸式观展。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博物馆科技赋能创造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博物馆管理者应该在展览形式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历史文物动起来、活起来,让参观者静下来,沉浸于参展之中。

一座博物馆就如同一所大学。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我们要把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还要充分利用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更多国人更好地接受历史文物带来的精神滋养,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