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梅 欧阳彬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唯物辩证法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共同构成坚持系统观念的哲学和文化根源,两种根源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形成了我们理解和应对复杂世界的重要思想工具。

唯物辩证法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哲学根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马克思认为,社会在结构上是一个一切关系同时并存又相互依赖的有机体。他指出,“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生成为总体的。”同时,社会有机体内运动中的各要素构成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促使社会形态自然演进,因而“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恩格斯也从系统观念出发理解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在他看来,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自发运动、自我组织的复杂系统,而且永远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由此可见,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坚持系统观念即必须以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考察和认识事物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关联性、平衡性及时序性等特征,进而把握其发展规律,从总体上推动事物结构和功能优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我们的“看家本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上的再推进。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文化根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从系统整体上思考世界本原、社会发展与人生意义,中国传统哲学蕴含着许多关于系统观念的朴素思维,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在世界观层面,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世界上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其中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卦象和六十四卦的编排上及阴阳相生相克等都体现了其朴素的系统观。由此,《易经》把宇宙视为多层次、动态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道家的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观。儒家的荀子也提出“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的命题。这说明任何一物不过是万物的一部分,而万物又是宇宙大道的一部分。二是在社会发展层面,儒家提出协调不同阶级关系,实现社会和谐统一的理论与方法。儒家以“仁”为核心,秉持“仁义礼智信”,追求“天人合一”,旨在构建大一统的国家秩序,确保社会结构的协调稳定与持续发展。三是在人生价值层面,体现了儒家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系统整体观。“三纲八目”构成“大学之道”的核心框架,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实现人生价值的系统路径。其中,“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宗旨,追求道德修养与政治实践的和谐统一,达到人生至高境界。“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践“三纲”的具体步骤。修身为核心,格物致知为外在途径,诚意正心为内在基础,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为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此过程循序渐进,体现了系统思维。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