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研究员 徐也晴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人形机器人赛道火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国内许多车企争先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不少证券机构也认为2025年,人形机器人有望迎来商业化元年。前不久,人形机器人还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并被誉为2024年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日前,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预计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场景中实现商业化应用,不仅提升生产效率,还将在教育和家庭生活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到2029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预期达324亿美元。

《蓝皮书》提到,尽管全球机器人产业链齐全,但目前商业层面上还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和商业落地。换言之,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仍有巨大潜力。从科研创新情况来看,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及公开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截至2024年11月,广东人形机器人领域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达到1650项;而四川相对较弱,只有272项,目前排在全国第十位。从区域现状来看,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了以北京为发展中心,天津河北特色突出的发展格局;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苏州、南京、常州、杭州、宁波、芜湖多点发力的发展格局,综合实力在全国靠前;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深圳为发展重心,广佛莞为发展主力的发展格局。

得益于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正逐步实现自主感知、决策与行动。据《蓝皮书》推断,2025-2030年,人形机器人会在工厂生产、安防巡检、物流配送、服务业引导等,初期功能单一的场景率先商业化;2030-2040年,人形机器人逐步转为通用型机器人,进入C端市场,如家政、护理等行业;2040年以后,将会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进行宇宙探索、太空垃圾清理等

而根据赛迪智库的推测,机器人商业化进程会更快。赛迪智库认为,2025年,将出现更多细分市场和个性化产品,家用服务机器人、养老助残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等产品将成为热点。

此外,赛迪提醒目前机器人行业需要关注三个重点问题,一是要避免行业内卷加剧,产品无序价格竞争频繁;二是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需突破;三是国产品牌占有率亟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