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阿坝观察 万可枫

“这两天大概就要发上个月的工资了,今年一共能赚近六千元呢!”12月24日,参与刷经寺镇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的支模工贺勇军计算着今年的收入。

施工验收。图片来源:刷经寺镇加当村驻村工作队

贺勇军是红原县刷经寺镇加当村色隆组人。今年5月底,红原县在刷经寺镇加当村投入资金500万元实施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项目包括改建道路硬化7.5公里及配套设施排水沟7.7公里,分为加当组、色隆组、北街组、塘星组四个小组。贺勇军则参与了色隆组项目,在“家门口”当起了一名支模工。

包括贺勇军在内,加当村共有236人参与了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我们提供筑路工、支模工、普工、公益性岗位等,按照每天筑路工320元,支模工300元,普工240元,公益性岗位120元的标准发放报酬。”刷经寺镇加当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刘杰介绍,目前,在参与务工的236人中,还包含脱贫户25人,将发放劳务报酬共175万元。

按照以工代赈政策,不低于中央资金30%的部分将作为劳动报酬,通过“一卡通”平台发放给务工群众,“可以用这笔钱买点东西,过个好年了。”贺勇军很高兴。

受益的不仅仅是参与建设的工人,以工代赈项目,更促进了加当村的产业发展——该项目联通了该村田间10条产业道路,几乎形成了莴笋产业道路交通网络的“全覆盖”。

莴笋产业是刷经寺镇的增收大头,全镇种植莴笋已近二十年。得益于高海拔、多日照、低气温的气候和地理的优势,刷经寺镇的莴笋病虫害少,口感鲜甜。但在这产业道路连通之前,要想把莴笋卖个好价钱,当地农民要付出许多成本。

“以前通往田间的都是泥巴路,车子不通,只能靠人力背莴笋出来,又累,还要出人力费。”贺勇军说。

村民们收获莴笋。图片来源:刷经寺镇加当村驻村工作队

现在,十条产业道路几乎把镇上所有种植莴笋的农田都连接起来,可以通过高速路直接运送到莴笋的主要销售地成都。从种植到销售,农民们都更轻松了。“施肥的时候,肥料可以直接拉到田间地头,收货的时候也能在农田边直接把莴笋运上车,人工成本大大节约了。”刘杰介绍。

作为支模工,贺勇军不仅能通过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领取工资,家里种植的莴笋也能够通过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受益。“我在家门口过上了好日子。”

近年来,红原县大力推广以工代赈 ,把以工代赈作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抓手,共争取中央资金2932万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6个,组织务工群众548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798.65万元,让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同时,也极大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