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肖莹佩
距2024年收官不足半月,成都高新西区多个产业项目正拉满建设“进度条”——
莱普科技全国总部暨集成电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内外装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年底完工,明年实现设备搬入和投产;清水河南岸片区加压给水工程建设现场,施工人员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如期为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及周边商住用地提供用水保障……
“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这是记者走访时常听到的一句话,也是成都高新西区作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主要承载地的“满园”愿景。目前,成都高新西区的园区综合建成率超过92%,正厚植园区“沃土”,助企业“枝繁叶茂”。
企业满园
满,是纷至沓来,也是自主培育
10月28日,一则“英特尔增资成都”的消息,让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沸腾起来。
自2003年启动至今,英特尔成都封装测试基地业务运营取得了显著进展,已成为英特尔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中心之一。此次增资3亿美元,将扩容位于成都高新西区的封装测试基地,以提高本土供应链水平,加大对中国客户的支持力度。
此外,日本石化巨头出光兴产10月16日宣布,与瑞联新材达成合作,增资2.4亿元人民币,将成都原来单一的来料加工生产基地升级为中国总部基地。
短短半个月,两家世界500强增资。业内人士分析,两个基地所在的成都高新西区,将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相关配套项目。
过往经验表明,龙头企业有着强大的牵引作用。如英特尔在蓉投资,直接或间接带动了戴尔、仁宝、联想、德州仪器等大批知名企业布局成都,进而带动上下游企业来蓉投资。又如京东方落地后,以柔性显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汇聚了出光电子、中光电、华兴源创、路维光电等上下游企业50余家,打通了从玻璃基板、发光材料、光掩膜版、光学膜到面板制造,再到手机、车载显示等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
既有“老朋友”接续加码,也有“新朋友”纷至沓来。
走进IC设计产业园展厅,中间一排展架十分醒目。“这些都是园区的代表性企业。”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春亮介绍,产业园投运一年多以来,已引进电科星拓、长迈科技、汉威智感等企业80余家,出租率超过70%。
同为专业化“园中园”的联东U谷·成都高新电子产业园,项目一期于去年8月投用,已入驻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高能级企业30余家,整体去化率(园区中已销售或已租赁面积与总供应面积之间占比)达70%。二期建筑面积为3.4万平方米,预计明年年中投用。“目前我们按照产业规划的总体方针落实产业招引,基本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计划。”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产发总监曹欢说。
联东U谷·成都高新电子产业园
近年来,围绕区域项目竞争激烈、优质项目筛选难、财政资金有限等现状,以产业基金为依托的资本招商正在发挥更大作用:以少量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通过“以投带引”“引进一个,带来一群”模式实现强链补链。
“资本对于产业的理解和研究更加深刻,借助他们的‘火眼金睛’,有助于我们拓宽渠道资源、挖掘优质项目。”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2022年初,该区启动3000亿元产业基金组建计划,明确将其中约40%的规模投向电子信息产业。截至目前,已组建基金总规模2655亿元,通过资本引荐,累计招引英杰电气等重点项目超110个,电子信息产业获益匪浅,快速发展壮大。
此外,自主培育也是让企业“满园”的重要途径。成都高新区推出的两个“计划”,发挥了有效作用。
以“揭榜挂帅”形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岷山行动”计划,旨在引进具有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团队,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涌现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去年启动实施的“中试跨越行动计划”,提出以中试为核,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5年孵化100家科技企业。在成都高新西区,总投资20亿元的高投芯未IGBT中试平台已经投运,也是目前成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功率半导体中试平台。
既招大引强,也培新育优。截至11月底,成都高新西区汇聚电子信息从业人数超20万人,拥有经营主体约2.25万家,其中电子信息规上企业338家,园区综合建成率超92%。
企业满意
满,是既要留得住,也要发展好
前几天,成都通量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成都高新区关于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的申报工作。成立10年来,该公司通过相关政策,享受到了优惠补贴、技术研发等多方面支持。
“这次支持力度又加大了,比如工程批流片最高额度由去年的5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公司相关负责人还注意到,6月发布的新政策,不仅将支持范围拓展到涵盖设计、制造、封测及设备、材料、软件的“3+3”全产业链环节,还首次突破区域限制,只要符合相关条件,成都高新区以外的设备和材料企业也可享受政策扶持。
与政策一同升级迭代的还有体制机制。10月底,成都高新西区推出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围绕优化服务机制,推行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让行政审批部门预审服务与土地供应同步推进。从试点情况来看,建设项目从拿地到开工的周期由原本150天缩减至10天。
此外,成都高新西区还通过统一开展区域评估工作,进一步为企业减负。截至目前成都高新西区投入近2000万元,完成文勘、环评等5项区域评估工作,预计可为单个产业项目节约资金约40万元,缩减了工作周期约45天。
进入产业园区存量升级时代,专业化运营是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满园”,不仅意味着园区内载体空间和企业数量的充实,更重要的是增强园区服务保障能力,为企业解难纾困,助推企业发展壮大、高效运营。
位于西源大道的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有限公司,四期扩建项目已投运,是西门子在中国最大的“数字化工厂”。西门子自动化产品智造基地项目经理李尚云记得,“我们前几期项目办理手续都需要高新西区、南区来回跑,现在只需要在西区内就可以把手续办完,方便快捷。”
据悉,成都高新西区践行机构精简、灵活高效的管理模式,通过规土建部门、产业部门、综合保税物流区、政务中心、平台公司充分联动,帮助产业项目“招、供、建、验、产”快速推进,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
成都高新区综合保税区
对于“足不出园”,莱普科技集成电路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经理杨博深有感触。“基地计划2026年5月全面达产,之前北侧的地上蒸汽管道对施工进度有所影响,但管道迁改下埋涉及周边多个项目,需要协调上下游企业配合。”杨博说,在成都高新西区的及时协调下,施工方案敲定后不到1个月就完成了蒸汽管道的下埋施工。
服务效率还体现在创新。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含双流园区)实现进出口2354.3亿元,同比增长25.6%,规模继续居全国综合保税区第1位。数据增长得益于优质营商环境的打造:成都高新综保区创新优化信息系统,推动业务办理更加高效便捷。即使在下班时间,企业报关员借助新的企业综合物流服务平台,也能完成单一窗口申报。
服务效能还将进一步提升。日前,四川省集成授权改革第二批试点名单出炉,包括成都高新区在内共有9个区域纳入。首批试点2024年度省级授权支持事项清单,主要为省直部门(单位)拟向试点区域下放或委托授权事项8项,省级支持事项共102项。授权事项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信息确认等具有较高含金量领域。对成都高新西区众多电子信息企业来说,意味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下一步,成都高新西区将持续结合“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纵深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让企业真正“甩开膀子加油干”。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