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含梅 韩昀桀

在儿童音乐剧的斑斓世界里,《来自陌生月亮的信》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悄然升起,散发着别样的光芒。这部由宜宾话剧团联合国内优秀青年团队精心打造的剧目,不仅承载着艺术创作的心血,更蕴含着文化传承、儿童心灵成长以及社会议题探讨等多元价值,为观众带来一场超乎想象的视听盛宴与心灵触动,彰显出文化“破茧”的勇气与个体心灵蜕变的力量。

文化 “破茧”:彝族文化的舞台新生

彝族拥有浩如烟海的神话传说、绚丽多姿的服饰工艺以及古朴醇厚的音乐舞蹈。长久以来,这些宝贵文化多囿于地域限制与传统传承模式,鲜能全方位、大规模地走进大众视野。《来自陌生月亮的信》打破这一“茧房”,成为彝族文化传播的创新载体。

舞台上,主创团队将彝族文化拆解成灵动的意象,再重组、晕染,编织出如梦似幻的视觉幻境,邀观众踏入一场超脱现实的彝族风情巡礼。服饰方面更是精益求精,小演员们身着色彩斑斓、绣工繁复的彝族服饰,一针一线皆编织着先辈的智慧,衣角裙摆随着灵动的表演摇曳生姿,举手投足间尽是彝族风情,诉说着民族工艺背后的匠人精神。

音乐与舞蹈则是这部剧的灵魂丝线,编织起情感与文化的纽带。彝族传统乐器元素的融入,契合剧情节奏,或舒缓如月夜低语,或激昂似篝火狂欢,烘托出或温情或紧张的氛围。舞蹈元素更是点睛之笔,热情奔放的达体舞融入日常情节,孩子们手牵手、肩并肩,跳出彝族人民的豪迈乐观;细腻柔美的彝风舞姿,展现彝族女性的温婉坚韧,彰显独特的性别美学。

这一系列文化符号的呈现,绝非生硬堆砌,而是自然流淌于剧情脉络,让观众毫无隔阂地领略彝族文化精髓,完成小众文化走向大众舞台的“破茧”。

心灵蜕变:小主人公们的成长旅程

剧中两位性格迥异的“小月亮”是绝对主角,怀揣着对成长截然不同的态度,恰似现实中孩子们内心矛盾的缩影,拉开心灵蜕变的大幕。一个恐惧成长,眷恋儿时的无忧,害怕未知变数;另一个满怀憧憬,急切想挣脱稚嫩,奔赴成人世界的自由。这种设定,精准击中儿童成长焦虑,瞬间拉近与小观众的心理距离。

通信往来成为他们蜕变的“催化剂”。信件穿梭于不同生活场景,带去陌生见闻与新奇观念,拓宽彼此视野。恐惧成长的孩子,从信中见识到远方同龄人独自面对生活的果敢,内心的怯懦悄然松动;渴望长大的孩子,读到小伙伴对童年纯真的珍视,浮躁急切慢慢沉淀。他们在虚拟交流里,开始审视自我、反思成长,学会接纳生活的AB面。

成长路上困难重重,恰似生活常态。家庭变故、学业压力、社交困境…… 这些现实 “暗礁”不时浮现,却成为锤炼他们心智的磨刀石。面对困难,孩子们不再是温室娇花,而是相互汲取力量,凭借稚嫩却坚定的信念携手“破浪”。从最初的逃避、哭闹,到后来冷静分析、勇敢尝试,成长弧线清晰而动人,完成从懵懂孩童到坚毅少年的华丽转身,让台下小观众共情之余,也于心底种下不惧挫折的种子。

社会隐喻:以爱为光,直面困境

这部剧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挖掘背后广袤的社会与人生议题,彰显文化作品的社会责任担当。

疾病如同生活投下的阴影,剧中角色不幸身处其中,但主创团队无意渲染绝望,而是聚焦“接纳与爱”的力量。现实生活中,患病孩子遭受异样眼光时,朋友坚定的陪伴、家人不离不弃的守护,成为驱散阴霾的暖阳;社区邻里自发组织的帮扶活动,彰显人性善意与集体凝聚力。这让小观众明白,生活不完美是常态,困难并非绝境,社会的关爱是兜底保障,教会他们摒弃偏见,以同理心拥抱弱势群体。

对儿童品格塑造与“逆商”培养而言,该剧意义非凡。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孩子们成长路上挫折不断,剧中角色逆境突围的历程,化作生动教材,启迪他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豁达的心态,明白爱与梦想的驱动力远超困难阻力,让“逆商”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象为应对生活的实操指南。

全龄魅力:亲子共赏的情感桥梁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立项、四川艺术基金资助的精品剧目,《来自陌生月亮的信》精准定位受众为5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凭借丰富表达与深邃思想,成功跨越年龄界限,打造亲子共赏的温馨场域。

对于低龄儿童,奇幻剧情、活泼表演是吸引他们的“磁石”。色彩明艳的舞台、憨态可掬的角色、趣味横生的互动环节,满足他们对童话世界的所有想象,沉浸其中,笑声不断;青少年观众则能透过剧情,深度剖析成长烦恼、文化多元、社会百态,收获思想启迪,引发同侪交流。

家长陪同观剧更是别有收获。剧中蕴含的教育理念、亲子相处之道,悄然引发共鸣反思;观剧后的探讨交流,打破日常沟通壁垒,亲子关系在思想碰撞中升温加固。剧场不再是简单娱乐场所,而是亲子情感纽带编织之地,承载珍贵回忆,传递家庭价值观,为家庭教育注入艺术活力。

《来自陌生月亮的信》无疑是儿童剧领域的标杆之作,它打破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壁垒,助力文化多元共生;陪伴小观众心灵成长,雕琢健全人格;隐喻社会现实,传递正向能量;搭建亲子沟通桥梁,滋养家庭情感。未来,望此类儿童剧佳作频出,继续深挖民族文化富矿,紧扣时代脉搏,为孩子们勾勒更绚丽的精神版图,于艺术星河中熠熠生辉,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花园。剧中“月亮”所象征的希望、梦想与爱,也将跨越山海,照亮现实成长之路,鼓舞万千孩童无畏前行。

(本文系四川艺术基金2024年度文艺评论人才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前四川戏剧创作中的实践表达》、四川艺术基金2024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话剧《川味人生》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张含梅,西南石油大学讲师,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会员。

韩昀桀,成都市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三级编剧,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