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才
随着AI时代来临,人工智能技术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面对浩如烟海的诗歌文本,AI凭借强大的语言处理技术,如循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及变换器等常用的NLP模型,经海量数据分析,构建起语言模式和修辞规则,创作出具有文学特质和韵味的诗歌作品。
从文本生成到意象构建,从情感表达到美学经验,智能写作以全新的姿态参与诗歌生产。AI技术与诗歌艺术的结合,正在开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新阶段。
人工智能对诗歌创作领域的影响
当我们探讨AI技术给诗歌创作带来的变革时,尤其要关注对诗人创作思维、题材、语言、意象和审美风格等方面的影响。
一是AI技术带来创作方式的变化。
AI技术的发展,为诗歌创作带来新的创作方式。AI通过学习大量的诗歌作品,生成具有诗歌形式和内容的诗歌。这种机器学习的方式,可以模仿诗人的创作风格,进而生成创作灵感。通过人机交互和机器学习,使诗人在创作时能得到AI的辅助,激发创作灵感,从而得以超越自身创作的局限。
二是AI技术提供了全新审美视角。
AI技术具备超强的记忆和计算能力,通过对大量的诗歌作品进行学习和分析,能挖掘和整理出人们未曾发现的创作元素、结构和美学规律,从而提供全新的审美视角。
AI不受人类思维定式的束缚,能创造出一些新奇的表达和意象,为诗歌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此外,对一些特定的主题或风格,AI可以精准地进行创作,进而推动诗歌创作走向更广阔和多样化的领域。
三是AI技术提升了诗歌创作效率。
人工智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生成大量作品,为诗歌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丰富性。AI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型训练,快速地生成大量的诗句,并可以自动进行各种诗歌形式的实验和创作。这种高效的创作方式,为诗人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创作效率大幅提升。
四是AI技术创造了新的书写场景。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使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深刻变革。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工作到娱乐,从医疗到交通,无所不在。同时,我们的诗歌创作也将面临新的生活场景。生活内容、生活形式及其蕴含的意义的变化,必然要求与之相匹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那些陌生的、新颖的、变异的生活内容及形式,需要通过一套陌生的、新颖的、变异的语言表达和诗歌风格呈现出来。为此,我们可以借助AI的创作灵感,进行创作的更深层次的发掘和创新。
人工智能在诗歌创作中存在的局限性
首先,AI生成的诗歌往往缺乏真正的情感深度。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会将亲身经历的情感体验融入其中。而人工智能无法拥有这样的情感体验,生成的诗歌可能只是一些词句的组合,无法真正触及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与神秘的灵魂意境。
其次,AI创作的诗歌缺乏独特的个体经验。
每个诗人都有独特的人生阅历、价值观和审美观念,这些因素赋予他们的作品独特的个性。人工智能的创作是基于数据和算法,难以形成真正独特的个体经验。
毫无疑问,AI写出的诗歌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它所参照和模仿的人类诗歌材料,但写诗对人类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最终写出什么,而是写作主体在写作中的自我感悟和提升。
再者,AI难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优秀的诗歌常常运用隐喻和象征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但AI的创作主要依赖对现有文本的模仿与拼接,通过学习大量诗歌,掌握语法结构、修辞手法和意境渲染后,进行组合与变换,从而生成看似优美的新作品。
尽管AI生成的诗歌在语言和技巧上已具备诗歌的基本形式与结构,然而,这种基于统计规律的语言生成方式,只能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和处理语言,无法深入领会隐喻和象征背后的丰富内涵。
诗歌代表着艺术家对世界独特的感知和体验,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创作动力,是目前的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复制的。AI生成的诗歌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但在情感体验和创造力层面上很难达到诗人的高度。
AI时代对诗歌传承的影响
诗歌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诗歌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是贯穿中国新诗百年历史的基本问题。追溯中国新诗歌百年历程,可以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留下不同风格和特点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对中国诗歌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诗歌中也同样传承着中国诗歌传统,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首先,在现代诗歌中,可以看到许多诗人都深受唐诗、宋词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多样的题材、多元化的形式、典雅的气息和自然的风貌,成为现代诗歌中常见的风格和手法。至今,不少现代诗人依然从中汲取灵感,从而保留了中国诗歌的精华。
其次,现代诗歌中,还可以看到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有关的诗歌作品。道教、儒家、佛教等不同的哲学体系,都对中国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现代诗歌在传承古典诗歌精神和审美取向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创作形式和风格。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一些现代元素,如城市化、科技、都市人生等,也成为现代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些都体现了现代诗歌传承中国诗歌传统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最后,现代诗歌要表达新的社会生活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必须用古典诗歌的精神气度检视新的社会生活,从中发现那些和传统一脉相承的情感内容和艺术旨趣,实现诗歌传统和现代生活的统一,这对诗歌创作提出了守正与创新的要求。
相对诗人来说,更重要的是阅读和借鉴古典诗歌,使其融入现代诗的语言、意象和精神维度中,变成与现代诗歌审美取向相适应的表达方式。只有将古老的诗歌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既有传统诗歌气韵,又能体现时代风貌的诗歌作品,才能把中国诗歌的精神气韵传播得更久更远。(参见李俊《中国诗歌传统的传承与阐释》,《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2月7日)
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可以连接古代和现代的纽带,中国文化传统对现代诗歌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AI时代的今天,现代诗歌应注重中国诗歌传统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并在创作中体现诗歌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使其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并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和重构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生态。AI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机遇和挑战。作为当代诗人,面对这场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回应这种创作范式的转变,也要认识到它与人类创作的本质区别,让技术创新不仅停留在文本生成阶段,而是探索如何把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创造力有效融合起来,围绕传统与现代、人文与技术、守正与创新等问题勾勒新时代诗歌的新图景。在保持诗歌艺术本质的同时,开拓新的表达维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诗歌这一古老而美好的文学艺术形式。
作者简介
李永才,重庆涪陵人,现居成都。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诗歌、散文创作及文艺理论研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