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化航空航天传感器、110寸纳米银触控显示屏、无人机无线充电机舱……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璧山的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高新院)产品展示厅,各类前沿科技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成果,均来自重庆高新院自主孵化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该研究院通过与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孵化企业等实施一体化发展,形成科技成果转化闭环,实现“左手接课题、右手拿订单”,把创新链“实打实”做成产业链。

这样的产业创新方式,正在成为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

今年以来,重庆接连出台多项政策,印发《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方案》等,并同步征集产业技术创新典型应用场景、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培育对象等。一揽子紧锣密鼓的政策及措施,激发了我市产业创新、产业链“锻长补短”的澎湃动能。

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升级“金钥匙”

12月6日,西部(重庆)科学城凤栖湖畔的金凤实验室热火朝天,科研人员正埋头做实验。

作为重庆首批重点实验室,金凤实验室近年来引进一大批科研团队及研发人员,加快建设金凤干细胞中心,筹备建设标准化病理资源数据库。“通过技术创新,只要突破一项诊疗新技术,即可迅速催生出一个‘新星’产业。”金凤实验室负责人说。

两江新区明月湖,傍山依水的自然生态和资源富集的创新生态,吸引着各类科创型企业竞相入驻。几天前,一家“中字头”央企在明月湖设立“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庆科创中心”,将在新型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招引一批高端人才“聚智赋能”。

科研机构加大创新力度的同时,企业层面同样也“快马加鞭”,在产业技术创新环节上不断取得成果。

一直以来,普通相机拍摄照片都是2D画面,而重庆中科摇橹船研发的面向工业AI质检的4D光场相机应用场景,却可以拍出4D画面。“这是因为4D光场相机通过应用光场摄影技术,为相机增加了第四维度。”中科摇橹船相关负责人介绍,4D光场相机能捕获人眼与自然界交互的全部4D光线信息,通过一次成像采集物体的深度和纹理信息。这项技术能够应用在工业自动化、三维重建等多类质检场景,大幅提高产品良品率。

中科摇橹船这项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是本年度我市63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典型应用场景之一,它们涉及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多个产业领域,通过畅通“应用—反馈—迭代”成果转化循环,突出应用场景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凸显出渝企创新能力。

“入选的这些产业技术应用场景,均符合我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方向。”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企业创新项目大多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进行研发,能够显著提高产品性能并扩大使用功能,技术创新已成为我市推动产业升级的“金钥匙”。

企业是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庆形成了以产业重大技术需求为导向的攻关任务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在创新需求、资金投入、研发组织、成果转化的主导作用,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

“当前我市重大科技项目中,有八成的技术需求由企业提出,重大科技项目资金超过七成投向了企业,其中每个项目七成的资金由企业投入,产学研协同创新比例超过80%。”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截至目前,重庆已布局实施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5个重大科技专项,以及新材料、现代种业、生态环境等8个重点专项。

比如,国内变速器生产头部企业——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依托自身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优势,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一举突破国产变速器技术瓶颈,近年一批自主研发产品对企业销售收入贡献率达55%以上。

同样有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续对环保材料进行创新研发,为医疗、航空等产业领域提供一揽子节能材料及解决方案,连续数年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超50%增长。

“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弥补了实验室产品与产业化之间的缺失,解决了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痛点。”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不少企业存在着“技术研发-成果扩散-商业化-产业化”产业链衔接不畅的难题,创新成果难以实现产业化,企业技术中心将打通实验室产品与产业化“通道”,让产业链“串珠成链”。

目前,重庆一方面充分整合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等资源,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另一方面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

通过持续培育各类创新主体,预计到2027年,重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将增长一倍以上,分别达到1.2万家、8万家,充分激发起全社会创新活力。

集优聚强创建西部“创新策源地”

作为制造业重镇,重庆有着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以及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在这些产业中如何培育创新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随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构建,产业结构更优、科技动能更强、新兴产业更多,成为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建成“龙头引领、梯队协同、链群互动”阶梯式培育体系,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9家、市级企业303家,并组建中小型硬科技企业帮扶库,分两批次共遴选77家入库企业予以扶持。

强化研发平台建设,是重庆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的另一亮点。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5家、累计达1066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48家;新增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12家、累计达113家;新增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累计达11家。

特别是一批新兴产业,为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包括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传感器及仪器仪表等一大批未来技术及产品,实现了“连点成线、织线成面”,逐步形成新的产业链。

重庆还通过实施“416”科技创新布局,聚力建设“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4个科创高地,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16个重要战略领域,实施产业结构持续动态调整、迭代升级。

以重点实验室为例,目前重庆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原则,先后布局金凤、明月湖等一批实验室,形成了具有重庆特色的实验室体系。

“通过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带动产业集优聚强,新质生产力必然加快形成、壮大。”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到202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将迈上4万亿元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将提高至40%,建成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地”。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