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宗宣

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委员会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四川最南端的仁和区,28万常住人口中有少数民族人口5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8.2%。汉族、彝族、傈僳族等39个民族聚居于此,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

近年来,攀枝花市仁和区委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为牵引,统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

仁和区混撒拉村零碳村庄全景图。

重弘扬  共建共有精神家园

在“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讲解员正带着西部计划志愿者们重温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博物馆至今已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游客290万余人次。

20世纪60年代,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团结各族群众掀起了“建设大三线、巩固大后方”的冲天热潮,书写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仁和区委发挥“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成昆铁路仁和段等红色教育阵地作用,打造“大田星火、铁血成昆、三线忠魂、苴却密码、铿锵大河”一线五点现场教学点,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烙刻中华民族独有精神印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仁和区委打造的“仁人论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品牌,4000余场的宣讲“每一场宣讲都沾‘泥土’带‘露水’冒‘热气’”,覆盖受众20余万人次。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推动一村一文化广场、一文艺队伍、一村史馆全覆盖,全面展示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建家园的历史记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谈经古乐”“羊皮鼓舞”等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发展,“羊皮鼓舞”被改编成了课间操、广场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仁和区迤沙拉村全景图

利民生 共建共同富裕样板

2万亩优质晚熟芒果“打头阵”,让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从一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别墅村”。仁和区“从无到有”孕育出芒果产业已经成为全区乡村振兴关键“引擎”,目前全区芒果种植面积达40.5万亩、年产值超17亿元并辐射推动流域芒果产业集群式发展。芒果成为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金果果”。

仁和区精耕特色富民产业,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推行“民族团结+共同富裕”发展模式。他们在全省率先开展以村为单元的乡村振兴“竞进拉练”,组织64个村发展“一村一品”,构建5个共富联合体、乡村产业联盟;扎实推进水价水权改革,“改”到农户心坎上。加快推进“提水灌攀”三位一体项目,改变长期以来“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的困境;推动边远民族地区、二半山区协同发展,仁和区荣获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

目前,仁和区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下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乡居民收入均衡水平居全省前列,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位居四川省民族地区县(区)前列。

仁和主城区全景

促交融  共建跨区域协作标杆

最近,家住仁和区中坝乡的杨先生与户籍在云南省华坪县的妻子,在仁和区政务服务中心采集人像确认后不到十分钟,就办理了户口迁移业务。推动“跨域通办”改革,实现外来人员“就近一次办成”,仁和区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架起一座座“便民桥”。

仁和区太平乡“村BA”比赛现场

立足川滇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仁和区委以金沙江流域构圈,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以联盟互动等方式携手金沙江各族群众同饮金沙水、共筑中国梦。仁和区委与川滇两省10余个毗邻县(市、区)缔结金沙江中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金沙江流域职业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合作等5个联盟,在产业共兴、文化共融,以及促进人口跨区域流动等方面加强合作。在区域联盟影响下,全区就读的外来各族学生接近30%、就业的外地人超过25%、商品房购买者超过40%是外来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