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付江

11月21日18时许,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盖头村的不少茶农围坐在一起,打开电视,共同将目光锁定在CCTV-1央视综合频道。“大禹门前树,千年苔子茶。”电视内传出的声音令在场群众无比激动。

他们正在收看的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农耕探文明》,本期正好关注到《四川北川苔子茶复合栽培系统》,看着画面上一帧帧熟悉景象,茶农们满眼自豪。

画面里介绍的种茶制茶方式已在北川流传1300多年。现在北川百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资源依然很丰富,百年以上的古茶园有1.5万余亩,最高年限有700多年。

北川茶园

什么是北川苔子茶?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羌茶手工制作传承人吴红给记者揭了秘:“北川苔子茶其实是一种野生茶树,在北川特定的环境下生长,最终形成了一个特有的品质。”

北川苔子茶流传至今也离不开这几个无法复制的独特资源——

北川苔子茶古茶树属灌木及小乔木型中叶种,以古茶树群生方式分别在高山峡谷之间生长,所以成就了任何地方都无法复制的独特茶资源。

采茶景象

当地茶农也利用苔子茶古茶树行距大的空间特点以及茶树秋季采割、冬季休眠产生的时间差,在苔子茶树行间,茶树树冠以外的空行起厢,采用双行或多行方式复合种植马铃薯、玉米、大豆、蔬菜等。“既不浪费土地,茶农也可以多一笔收入。”吴红说,这样的种植方式也已在当地流传了很多年。

北川苔子茶还有一个“秘籍”——古羌茶制作技艺及古羌茶的冲泡技艺,这也是羌民的一种传统技艺流传至今。

“我们采用羌族传统的制茶工艺制茶,从采茶到制作共要经过12道工序。”吴红告诉记者,虽然机器炒制的茶看着漂亮,但口感却比全手工茶差了很多,因此,北川苔子茶坚持用炭火烘焙技术,去除多余的水分。“这样制作出来的茶滋味甘醇,汤色绿而清澈。”

正是这种适应北川地质、地貌和气候生态系统的传统苔子茶品种,创造出复合种植技术、羌族手工茶制作技艺以及禹羌传统文化和习俗等,共同构成了北川苔子茶复合栽培系统。2023年,北川苔子茶复合栽培系统列入“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目前,北川现有茶叶面积9.5万余亩,开发有绿茶(茉莉花茶)、红茶、黑茶及白茶四大类60余个茶叶产品,茶叶产量1700余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7.5余亿元。

近年来,北川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建立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为“链长”的茶产业链。并且依托川农大、省茶研所等茶叶专家团队加强“北川苔子茶”选育、种植、加工、包装等质量体系建设,推动苔子茶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北川苔子茶

为促进北川苔子茶复合栽培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北川开展了技能人才茶艺师专题培训、茶叶职业经理人培训等各类技术培训450余人次,建立技能培训基地2个、非遗工坊3个,培育制茶、评茶与茶艺等高技能人才56人。

北川也将“茶”与文化旅游业相融合,打造出《北川亲子研学精品茶旅路线》,通过游客品茶、研学等活动,全方位让全国各地游客实地感受苔子茶复合栽培系统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全年吸引10万余名游客参与采摘、制茶文化体验。

(图片均由北川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