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段玉清 高杲

回家能帮忙换鞋、生病会主动送药……最近,“成都造”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面世,其丰富的应用场景勾起不少人的无限遐想。

随着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产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涌入公众视野。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赛迪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四川省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副会长、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彭倍指出,目前,四川涉足人形机器人的企业主要有位于成都的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位于绵阳的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在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化方面均处于初期阶段。

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还要闯过几道关?四川企业又做了哪些努力?

“绵阳造”人形机器人“夸父-MY”。图片由绵阳科技城新区提供

硬件关:关节等硬件需兼顾精度与耐用性

不久前,在成都举行的一场人工智能产业高峰论坛会场外,一台人形机器人引人注目。打开旁边的控制开关,机器人就可原地踏步。“目前产品售出两台,主要面向高校,用于科研。”相关负责人介绍。

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意味着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而硬件是阻碍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成都高新区菁蓉汇6楼,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最近正为新产品——人形机器人“天行者”面世做最后冲刺准备。该公司董事长冯振宇向记者展示“天行者”所用到的关节。“腰部上的较大,小型关节主要用在手臂上。”冯振宇介绍,“天行者”需要20多个关节,制造工艺十分复杂。“关节的轴承、齿轮等需要很高的加工精度,一点点误差就可能导致人形机器人运动失准或反馈失效。”同时,这些关节还需经受长时间、高强度的运行,对材料选择、装配工艺等提出苛刻要求。  

一双灵巧手也至关重要。记者了解到,目前国产较高端的为12自由度(自由度=关节数量×每个关节的运动方向数)5指灵巧手,每个价格在5万至10万元之间。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灵巧手可像人手一样适应复杂环境,还要覆盖可感知压力、温度、震动等信息的传感器,且要求传感器有耐用性。  

硬件问题如何解决?“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再打通机器人肢体生产产业链。”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技术总监马学思说。冯振宇也以具身科技所用的关节举例,“以自主研发为主,若以后量产,成本至少降低一半。”

从最近发布的“贡嘎一号”人形机器人看,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还从其他方面进行探索,“用超轻量级手臂代替关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形机器人在硬件方面的问题。”马学思说。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日前发布研发成果——机器人多模态模型RRMM及双臂协作系统RTACS。图片由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提供

“大脑”关:做出精细动作需大量数据支撑

人形机器人还需要聪慧的“大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些人形机器人在做出原地踏步等动作时,依然需要加挂绳索等。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实验室相比,真实场景更复杂,人形机器人要像人一样做出精细动作还“有待时日”。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大脑”,也就是大模型上。

天链机器人(成都)有限公司算法工程师邓忠元介绍:“这就需要采集更多数据,将数据累计成庞大的数据集,再用其对机器人进行训练,让机器人的动作更精准。”

据中国信通院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具身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缺乏数据成为具身智能能力突破的重要壁垒。一方面,真实数据面临获取成本过高,广泛、高质量和多样化的挑战;另一方面,仿真合成数据面临“现实差距”,即模拟环境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异挑战。

相关媒体报道,不久前,在美国,特斯拉以每小时48美元的价格为Optimus人形机器人招募数据收集操作员。数据收集操作员需穿戴好动作捕捉服和VR头盔,每天沿测试路线行走7小时以上并做出特定动作,为机器人提供数据支持。在国内,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已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科研团队,以及傅利叶、智元等企业,启动人形机器人数据集建设。

彭倍透露,目前,电子科技大学正与天府绛溪实验室联合建立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前沿技术研究中心,大规模采集数据,通过训练,让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更加聪明。

“绵阳造”人形机器人在日本横滨2024年IEEE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大会(ICRA2024)上亮相。图片由绵阳科技城新区提供

资金关:企业积极融资政府支持力度加码

自己研发硬件、用AI训练机器人的“大脑”,再加上机器人“小脑”——芯片等的研发……人形机器人发展初期注定“烧脑”“烧钱”。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川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策支持、上市融资、公司其他产品反哺等。在人形机器人未商业化之前,存在“只投入不产出”的难题。

如何破解?从整个行业看,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行业有史以来的融资高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金额突破70亿元人民币,超过2023年全年。在中国,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人形机器人公司也先后宣布融资。  

在新三板上市的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发布公告,拟向合格投资者发行股票,预计募集资金不超过8000万元。除了上市融资,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最近也在与融资机构进行对接。

企业向外融资,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持续加码。

自2020年以来,成都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去年起,成都每年发放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算力券”,用于支持算力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客、科研机构等使用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算力资源。最近,成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基金已签约组建,目标总规模达100亿元,主要围绕机器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投资。根据6月出台的《绵阳市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绵阳将支持招引智能芯片、核心算法、核心部件、基础软件、算力服务和人形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等人工智能产业项目。

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将支持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以平台为依托,吸引集聚上下游高校院所和企业创新资源,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同时,持续推动机器人企业集群发展。指导成都、绵阳加大对机器人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

也有企业建议,面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赛道,四川还需投入像深圳一样的“大胆资本”,鼓励企业和投资机构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大胆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