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林

两部儿童文学作品摆在我的面前,一部是裘山山的《游过月亮河》,另一部是王棵的《珊瑚在歌唱》。《游过月亮河》作为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入选作品,正在公示。这两部作品,无疑是近些年来儿童文学的最美收获。

先说裘山山的《游过月亮河》。

这部6万多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孤儿和孤老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月亮湾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后。在这场洪灾中,光伢子失去了父母成为孤儿,郑连根失去了儿子变成孤老头。洪灾过去了,他们的“失去”,都得到了“补偿”:光伢子有了新父亲郑连根,郑连根有了新儿子光伢子。

这篇小说不仅构思巧妙,而且题材相当重要,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它是一个英雄的题材。

光伢子的父母和郑连根的儿子,都是抗洪救灾的英雄,都为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而英勇牺牲。讲光伢子和郑连根的故事,就是在讲英雄的故事。

其次,它是一个军民鱼水情的题材。

郑连根的儿子郑直是解放军“红一连”的战士,也是月亮湾农民的儿子。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光伢子,是解放军叔叔李旌把他从洪水中抱回来的。

再次,它是一个时代题材。

在现实生活中,抗洪救灾几乎年年发生,英雄事迹到处都有。小说除书写解放军的英雄行为外,还有意点出“光伢子的阿爸是月亮湾的书记”,凸显基层党组织关键时刻牺牲在前的先锋示范作用。更有意思的是,小说为这支救灾部队取名“红一连”,意在唤醒其与红军的血缘关系,接续我军的光荣传统,使小说在现实与历史的交融中,焕发出时代精神的光芒。

这一光芒最后落脚在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上,英雄郑直的墓碑,不期然又如此必然地把孤儿光伢子和孤老头郑连根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同命相连、生命相依,组成新家。这个新家的组成,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互助关系的达成。在这个意义上,这篇小说又是一个社会互助的题材。

可以说,《游过月亮河》在英雄题材、军民题材、时代题材和社会互助题材的多重交融中,讴歌英雄,表现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这样的题材和寓意,正是中国特色的儿童文学所迫切需要的。

裘山山不愧是优秀的作家和叙事的高手,她从一个小的叙事入口入手,处理了一个大的题材。小说从梦境开始又以梦境结束、从不会游泳到学会游泳,首尾连环,前后照应,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可能世界。光伢子和郑连根这两个人物的情感曲折、心灵运动,写得有声有色,形象丰满生动。

整个故事讲得集中、简单、明了,而又意蕴丰赡。叙述显得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既注意到小说与儿童的贴合度,又不一味迎合儿童心理,立意在引导和提升。中间穿插小狗弯弯,其行为举止别有意趣。

总之,《游过月亮河》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王棵的《珊瑚在歌唱》,用8万多字的篇幅,以近似科普的方式,在“儿童与珊瑚”的故事中,处理人类与生态的重大问题,可以说是一部“科普+生态”的小说。

其最有魅力的特点是未来性。

不到8岁的小女孩每朵第一次在大海潜水,不小心碰断一枝珊瑚。从此,一个小小的生命,就围绕一支“受伤”的珊瑚的命运,与海洋、与自然、与生态、与地球、与这颗星球上所有的生命关联起来。

小说也因此从现实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和细节,开始在“人类与生态”的具体情境中,思考和处理人类及地球的未来问题。

小说最高明之处在于,它选择了珊瑚作为故事生发的核心之物。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珊瑚不只是植物,也是动物,只不过“是很低等的动物”。珊瑚所具有的植物和动物的二歧性,将整个生物界纳入到小说的关照和叙述中。即每朵在处理她与珊瑚的关系时,实际在处理她与整个生物界即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关系,这就将小说的空间和格局完全打开了。

小说的第二个高明之处,是伴随科普的深入,“海洋生物学专家”“珊瑚培育专家”“生态保护专家”这类令每朵肃然起敬的词,以及曾阿姨、宋姐姐、童老、麦叔叔及其海洋维护队等,陆续进入故事。

我们又惊奇地发现,珊瑚是可以栽种的,每朵碰断的那枝珊瑚,或许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再度回到大海,重获新生。创伤可以修复,人类对海洋的污染,对大自然掠夺式的戕害,以及全球变暖带来的危机,人类都可以通过反省反思行动,得到补救:这颗星球上的所有生命,对人类都是宽容的、仁慈的和恩赐的。这从自然的角度,为万物有灵、万物共生、生命共情提供了叙事基础。

于是,这又询唤出小说的第三个高明之处——移情叙事。而且是“双向移情叙事”,即一种基于同情与共情基础上的“把自己变成万物”,又“把万物变成自己”的双向互动叙事。

小说中有一个细节承担这个功能,特别精彩:妈妈送给每朵一个花瓶状的瓷质笔筒,每朵把小珊瑚放在笔筒里,给她取了一个名字叫七月。紧接着,每朵与七月之间有了一段心有灵犀的对话。

小说后面的叙事,在“爱是世上最大的海”的光照下,几乎都立于这样的双向移情,以至于最后营造出“人与珊瑚礁”“珊瑚礁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琴瑟和鸣”的美境,把读者带入地球所有生命共生共荣的理想憧憬中。

小说由此指向环境生态的世界观、全球命运共同体以及全球伦理意识等审美意趣,这无疑会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儿童较为合理、较为健全的世界观念,以及“良好的人性基础”。

更具深意的是,小说有意拉长叙述时间,让每朵的哥哥朗乐最后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守礁军人。使这部具有世界性、未来性的作品,具有了中国特色。

这两部颇具中国特色的小说,都是全知全能视角,但在叙述方位上各有千秋。

《游过月亮河》的全知全能叙述者是成人式的,叙述的核心对象有两个:一个是儿童(光伢子),一个是成人(郑连根),叙述方位也穿梭于儿童和成人之间,其目光、感受和语言,时而儿童、时而成人,使其具有儿童和成人阅读的双重可能性。

《珊瑚在歌唱》则全部统一于儿童视角、儿童叙述方位,但科普的构架和科学知识的渗入,又同样带入和拉近了成人。

正是成人智慧的无所不在,最终使这两部小说在既贴近又决不迁就而是提升儿童心智的叙述中,突破了传统儿童文学范式,成为这个时代儿童文学的最美收获。

作者简介

唐小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